【本報台北訊】根據近年研究,鐵質攝取不足,的確影響嬰幼兒腦部發展與認知學習,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蕭寧馨昨日在臺安醫院預防醫學研討會中表示,國人攝取鐵質不足比例仍偏高,而育齡婦女減重過瘦,攝取鐵質不足,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
蕭寧馨說明,非運動選手、一般人一天需要一至二毫克的鐵質,但鐵質僅有百分之十的吸收率,因此從膳食攝取鐵質量至少要多出十倍,而胎兒期是腦部發育最快時期,更需要吸收足夠鐵質。從近年研究可見鐵質吸收與認知學習相關,嬰幼兒到學齡兒童,其缺鐵性貧血或是鐵質攝取不足者,在語言、認知學習上較差,且易注意力不集中。
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調查發現,二○○一年國小學童膳食鐵攝取不足比例,男性有百分之三十六點一、女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三,而缺鐵體質之盛行率,男性在六十五歲之後最高有百分之四點八,而女性則在十九歲最高為百分之十五點三。
而從台灣三百五十六個鄉鎮地區,隨機訪查二千四百九十六國小學童顯示,不喜歡蔬果、蛋豆、奶類營養性食品,而喜歡高糖高油食品者,其鐵質攝取一定較為不足,而學習能力不良現象顯著高。
蕭寧馨表示,從國家經濟發展考量,鐵質攝取不足應是公衛關注議題,但長期被忽略。另她以臺安醫院門診的孕婦中,有百分之二十的BMI小於百分之十八為例說明,育齡婦女流行當「紙片人」,在不當減重下營養攝取不足,難吸收的鐵質更為缺乏,也是長期的隱憂。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表示,應更廣泛針對需求、教導民眾攝取足夠鐵質,飲食應均衡,多攝取紅肉、蔬果、全穀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若發現鐵質嚴重不足,尤其是懷孕婦女,可以另外補充鐵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