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內涵來看,《四月之戀》可說是法語版本的《練習曲》,這兩部電影的大架構都是一趟「發現之旅」,但細部內涵當然各有所不同。
台灣電影《練習曲》的男主角從高雄出發,騎自行車環台一周,體驗當地民俗活動或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觀眾透過男主角的眼和畫,於旅途中認識福爾摩沙這塊土地,認識台灣更勝於發現自己。
《四月之戀》的女主角是一位修女,原本應該閉關靜修的她,在一個機緣的觸動下,偷溜出修道院尋找失散多年的弟弟,四個年輕人在法國偏僻的海邊度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歷經不同文化的衝擊,讓在修道院出生的修女打開了新的眼界,原本加諸在身種種信念、教條、規則和禮數,一一脫落崩解,就像卸去層層衣裳,到了最後,四人在彼此全裸的身體塗上水彩,倚靠在教堂內雪白的牆面上,以色彩留下嶄新的印記;這一幕象徵著重生,重生不必然是身體的死亡,重生有時是信念的更迭,當內在價值觀不一樣了,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會不一樣。相對於《練習曲》,《四月之戀》認識自己,更勝於發現法國。
不論信仰那一種宗教,不論學習那一種課程,「修行」通常都是從遵循規則、儀式、戒律開始,透過規則的引導和制約,我們在既定的脈絡中踏上身心靈修之路;下一步則是挖掘自身的老舊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修改自己的信念和行為,選擇嶄新的喜樂之途。
有規則和特定價值觀是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在規則裡循序漸進,累積實力。然而,當這些積累過多變成一種障礙、阻塞、執著的時候,就會發生佛教所說的「法執」現象,若我們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執著於某些價值觀,以致於產生了困頓苦惱的情緒時,「更新」是一個我們可選擇的新方向。而且,當「我要更新自己」這樣的信念也變成了執著,使得身心活動不順暢,演變成「所知障」的煩惱,此時,就連「我要更新自己」的信念也是可以被更新掉的,那將是「更新」的真切實踐。
這也就是佛教「出離心」的訓練,宗薩欽哲仁波切曾如此開示:「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
中國作家魯迅曾說:「禮教會吃人。」在《四月之戀》裡,導演果然安排了修道院長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拿起扁鑽刺殺被她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修女;最後一幕安排躺在病床上的女主角突然睜開雙眼,是生是死觀眾不得而知,但是從女主角經歷過那一個多星期的海灘洗禮過程,我們會知道,她的身心已被洗滌淨化,靈魂已然重生。
夢境庵: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j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