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驁認為皇太子劉欣既繼承「大宗」,就不能再對親爹劉康有父子之情。於是封楚(孝)王劉囂孫兒劉景繼任定陶王。劉欣準備上書叩謝恩德(劉欣過繼伯父劉驁之後,親爹定陶王劉康的香火斷絕。劉景繼任定王,也就是劉康的祭祀得以延續。所以為這項措施叩謝)。
太子少傅閻崇認為:「既當別人的繼承人,就不能再有父子親情,不應該叩謝。」另一太子太傅趙玄卻認為:「應該叩謝。」劉欣聽信趙玄的意見,劉驁大不高興,下詔問:「為什麼叩謝?」尚書立刻彈劾趙玄。趙玄被貶作宮廷少府。
劉欣小時候,由祖母傅太后(傅昭儀)親自餵養。等待封皇太子,劉驁下詔:傅太后及劉欣娘親丁姬,全留在定陶國,不能跟隨到京師。過了些時,皇太后(王政君)準備讓傅太后 、丁姬,每隔十天到太子劉欣家,作一次探望。劉驁抗議說:「皇太子繼承大統,應當奉養陛下(王政君),不可以再有祖孫母子之情。」王政君說:「劉欣小時候,傅太后抱養他,現在讓她去太子家,不過把她當作奶娘,並不妨礙什麼!」於是下令傅太后可以到太子家,而丁姬雖然是娘親,仍不能前往。
傳統的封建社會,依靠儒家學派所定的宗法制度維持秩序。主要精神是:過繼給別人當兒子,就是別人的兒子,對親爹親娘不能再有親子之情。這是一項純理性的決定,必須如此才可以使權力中心穩定,和祭祖的香火不絕。儒家學派在這方面堅持最力。
問題是「過繼給別人當兒子,就是別人的兒子」容易辦到,第一個特徵是稱呼,本來叫「伯伯」的,開始改叫「爸爸」,而對親爹改叫「叔叔」,明確表示親情關係位置。然而,第二個特徵「對親爹親娘不能再有親子之情」,卻很難辦到,只好採取蠻橫高壓手段。
偏偏親情是壓不斷的,只要遇到這個節骨眼,政壇就一定揭起風波。西漢王朝九任帝劉賀偷偷摸摸祭祀了一次他的親爹,就構成被罷黜的罪狀之一。現在,劉欣又碰上這個結,表面上似乎已解決,但從以後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糾紛永不停止。
我們實在不懂,儒家學派為什麼一定要去斬斷絕對斬不斷的親情?可稱之為天下煞有介事的四大無聊之一:其他的三大無聊:一是帝王綽號,一是帝王年號,一是對大傢伙名字的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