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果不僅果實可食,葉片也是原住民常食用的野菜,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黃素等營養素。
圖/ 花蓮農改場提供
【本報花蓮訊】春暖花開是野菜生長最旺盛的時候,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WorldVeg)合作分析五十五種野菜的營養成分,結果顯示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及葉黃素,吃「原」味「野」菜正是時候。
花蓮是大多數阿美族人的故鄉,阿美族是被認為最知道食用野菜的民族;台灣東部地區擁有豐富的野菜資源,以及原住民族傳統食用野菜的經驗與文化。
花蓮農改場表示,許多野菜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開發利用的潛力,如花蓮野菜市集與原民餐廳常見的藤心有豐富的鋅;「情人的眼淚」又稱葛仙米藻、雨來菇,富含鐵;糯米糰、龍葵、木鱉葉等則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黃素等;鼠麴草、青苧麻、艾草、黃麻等有較多的膳食纖維。
在一般人眼中野菜就像野草般不起眼,也不容易成為農業上的重要經濟作物,但野菜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卻是不可忽視的。花蓮農改場指出,綜合多篇研究文獻歸納,野菜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包括:營養價值高,微量營養素豐富、增加農業生物多樣性、承載傳統文化知識、民俗保健應用、醫食同源概念、緩解飢餓與營養不良、提升對病蟲害的緩衝能力、對土壤的覆蓋與保護、對抗氣候逆境、增加食物多樣性、提升食物安全性、增加額外收益等。
許多野菜常為季節限定,走進花蓮傳統市場或是部落市集,甚至公路沿途可見當令野菜食材,如三、四月出箭筍,七、八月有麵包果和木鱉果。野菜因不耐貯運,所以離開產地也不易看見,所以來到花蓮除了買名產伴手禮,別忘了品嘗最具在地特色的風味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