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欽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河北省天津美術學院正在舉行「山東古代石刻拓片藝術展」,展出各種形制和風格的石刻拓片,最小者如北陛刻石僅十六乘二十公分,巨者則達到十餘公尺。
北朝摩崖刻石,特別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東,堪稱中國書法史上一絕。因規模龐大,摩崖刻石拓片,無法安放在牆壁上,而從屋頂高掛,下半部還被折起。其中,被譽為「榜書之宗」俗稱「曬經石」的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經石峪刻經拓片,備受矚目。
「曬經石」位於斗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經文刻於面積二千零六十四平方公尺的緩坡石坪,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採用後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一卷、三十二分目、五千一百七十二字,經刻只刻到十五分目「持經功德兮」,計四十四行,每行一百二十五字或十字不等,共計二千七百九十九字,字徑五十公分。
經刻歷千餘年風雨剝蝕、山洪衝擊、遊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損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四十一行、一千零六十九字(包括可辨認的殘字、雙勾字)。字體以隸書為主,兼有篆、行、楷、草意韻,結構大氣,神態安閒,為泰山大字之魁,《書法津梁》稱其為「大字鼻祖」,康有為譽之為「榜書第一」。清代馮雲鵬在《金石索》中,有「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的盛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