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嶼坪西側的軸孔珊瑚已死亡覆蓋上一層藻類,僅存肉質軟珊瑚(照片中下)。圖/取自海管處官網
海管處人員正在進行珊瑚扦插試驗,營造珊瑚的棲息環境。圖/取自海管處官網
【本報澎湖訊】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礁群疑受到今年二月持續低溫環境影響,覆蓋率大幅下滑,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珊瑚保種計畫,將原本在地的珊瑚片段,以扦插方式移植到沙地,藉此拓殖珊瑚棲息環境。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今年二月底的連續低溫,造成馬公的珊瑚礁魚類及養殖魚類大量死亡以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也發現不少珊瑚礁魚類遭受寒害衝擊,紛紛被沖進沿岸地帶。
玫瑰花園消失
藻類替代
海管處為了釐清連續低溫的海水是否對淺海珊瑚造成影響,在三、四月先後前往南方四島海域,進行二次潛水現地調查,並將結果與歷年的資料比較後,發現南方四島珊瑚的覆蓋率大幅度下滑,僅約百分之二十左右,屬於不佳的珊瑚健康狀態,其中原本優勢物種的桌面形軸孔珊瑚、板葉形表孔珊瑚死亡率非常高,僅存不到百分之五,推測這樣大幅衰退,可能與大環境變遷有關。
海管處指出,望安東吉嶼由罕見「紫色鹿角珊瑚」組成的「薰衣草森林」,每年四到九月吸引不少遊客朝聖,以往覆蓋率皆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今年調查僅剩百分之十九;西吉嶼有板葉形癭葉表孔珊瑚交錯堆疊而成的「玫瑰花園」,原本覆蓋率接近百分之一百,在這次的調查發現,全部皆覆蓋一層藻類,顯示已死亡一段時間,讓海底世界失色不少。
頻繁極端氣候
弱化體質
澳洲大堡礁是全世界面積最為廣大的珊瑚礁系統,一九九八年以來已發生過六次珊瑚大白化現象,更在二○二○年及二○二一年,連續兩年皆發生大白化,主要原因是夏季的高溫帶來的影響。海管處表示,珊瑚是環境中的指標物種,在環境發生變化時,珊瑚會最先感受到;南方四島的珊瑚,雖然挺過二○○八年的寒害、二○二○年夏季高溫的珊瑚大白化,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次數愈來愈頻繁,原本健康的珊瑚礁生態屢遭挑戰,大環境的劣化,也讓珊瑚礁生態系的體質更為脆弱。
為了維持南方四島珊瑚的多樣性,海管處除了持續監測,也正進行「種珊瑚」試驗,目前先將原本生活在東嶼坪海域的軸孔珊瑚以扦插的方式,種在東嶼坪西側海域的沙地上,拓殖珊瑚棲息環境,期待澎湖南方四島美麗的珊瑚礁生態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