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逸珊
小時候,餐桌上時常有一盤雪裡紅,很便宜的食材,很下飯的小菜。有時素炒、有時加豆皮,想加什麼料可以自由搭,辣辣酸酸鹹鹹的,拌麵、夾饅頭都是一絕,家人很喜歡。
工作後,三餐外食,會一點再點的就是雪裡紅。覺得發酵不夠,或是炒得不入味,這時就更想念母親微酸微辣的雪裡紅。每次回家都會帶一些,是冰箱常備菜,也是記憶中媽媽的味道。
五○年代,家裡沒有冰箱,菜都是當天買的,為了三餐增添好風味,勤快的母親利用宿舍空地種菜,學會各種醃漬物。用芥菜、蘿蔔葉、油菜、菜心葉醃漬雪裡紅,或各種美味醬菜。芥菜葉洗淨後瀝乾水分,稍乾時便可均勻撒上鹽,用手輕輕揉一下葉子和葉梗,等軟化出水後,連鹽水一起放在密封的容器,存放一、二天。剛醃好的雪裡紅有點嗆鼻,放在常溫下發酵後再炒,更能吃出好味道。
婚後,不諳廚藝的我,買菜煮飯成了生活的考驗。從小看母親醃雪裡紅,也學到了一些經驗,經過數十年的磨練和學習,我的雪裡紅也很地道了。雖然吃遍各地美食,看女兒品嘗第一口的感動,讓我很自豪。現在她回娘家,一定要帶幾盒回台北,是一代代之間情感的連結。平時從電視、網路學食譜,可以驕傲地擺出滿桌好料理了,但是那道最貼近生活的味道,一直以來都不曾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