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最近發展出品德教育十大評鑑指標,由縣市教育局轉發給幼稚園、國小、國中及高中,要各校組成「校園品德教育推動小組」,並將品德教育明確納入課程。但不少學校認為,設定指標進行品德教育評鑑「很可笑」。
教育部委託台師大公民教育系教育李琪明訂出的十大品德教育評鑑指標,包括:學校特色、行政領導、教師專業、資源整合、品德融入正式、非正式及潛在課程、學生表現、校園氣氛、永續經營等。
桃園縣諾瓦小學董事長蘇偉馨表示,品德教育應像「水」一樣融入生活,而不是硬生生用一些指標、檢核表來評鑑,「最重要的是老師以身作則,教育部要推好品德教育,也需要部長帶頭示範。」
台北縣新店直潭國小校長許德田表示,直潭是小學校,並不需要特別成立品德教育推動小組,「因為全校都已是小組成員了。」
許德田說,北縣目前由企業贊助、新莊國小負責,發展品德教育的課程、教案,並成立老師學習工作坊,「品德教育不是口頭的標語、教條,就連營養午餐的打菜,都能隨機教育、教小朋友學會尊重他人。」
負責推動品德教育的教育部訓委會常委表柯慧貞表示,發給各校的除了評鑑指標,還有推動策略,「這些都是建議性質的,供學校參考。」她強調,教育部不會進行全國的中小學品德教育評鑑,評鑑指標是提供縣市教育局去各校評鑑、或學校要進行自我評鑑時使用。
在品德教育納入課程部分,教育部要求學校將品德教育有計畫且明確納入課程;在非正式課程部分,則以多元創新方式,將品德教育納入學校非正式課程、規章、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