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形相
「業」梵名Karma音譯為「羯磨」。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將來活動根抵,支配自己的運命。從支配運命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造業,並不因物質的身體之死亡而消滅。
業的形相究竟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為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內容便生一次變化。茶吃完了,茶葉倒去了,洗得乾乾淨淨,表面上看來什麼也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內。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過二次三次乃至幾百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沖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
吃鴉片的人亦然,他們最講究用舊槍、舊斗,非此不過癮,因為舊槍、舊斗漬有無窮的精。這種茶精、精,用佛家話,便可以說是茶葉、業。我這個比喻雖然不十分確切———拿無生命的茶、類比有生命的人當然不能確切———但循此著想,對於業的形相也可彷彿一二了。
業的種類
業又有「自分別業」「同分共業」之兩種,一個人的活動,勢必影響到別人,而且跑得像電子一般快,立刻波蕩到他所屬的社會及人類全體。活動留下的魂影,本人漬得最深,大部分遺傳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孫,是之謂「自分別業」;還有一部分,像細霧一般,霏灑在他所屬的社會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滅,是之謂「同分共業」。例如我們說「清華學風」,你想叫清華學校拿出他的學風給你看,那是拿不出看不見的,然而「清華學風」這樣東西是確實有的。問他從那裡來呢?當然不是上帝賦予的,當然不是無因而生的,全是自清華成立以來,前後全部師生各個人一切身心活動所留下的魂影,霏灑在清華學校這個有機體上頭,形成他一種特別性格。例如我今晚在堂上講兩點鐘書,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諸君剛才在運動場打了半點鐘的球,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所有種種活動,都能引起清華裡頭自己或別人同時或將來的別種活動,且能規定其活動方向之幾分。這些活動魂影,一點一點積起來──像宜興壺裡茶精一般,便成了所謂清華學風者。所謂同分共業,其意義大概如此。
以上所說,業的意義大概可以明了了。以下解脫「輪迴」的意義。
輪迴是生命的循環
輪迴,梵文Samsara,直譯之則流轉之義。各人有一個靈魂,死後「靈魂出殼」跑到別個地方去變人變豬變狗,這種話是外道的「神我說」,與佛說最不能相容。依佛的意思,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輪迴中,你看我們肉體,天天變化,我身上的骨肉血,不到一個禮拜已經變成了街上的糞泥塵。何止理上如此,心理上的活動,還不是時時刻刻變遷。現在站在講堂上的梁啟超和五十年前抱在他母親懷裡的梁啟超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也很可以發生疑問。這種循環生靈之相,我們便叫他做輪迴也可以。
常人以為到死時便全部停息,依佛的觀察則不然。只要業力存在,生靈依然相續。不過經一個時期,畫一個 段落,到那時忽然現一種突變的狀態。這種突變狀態,給他一個特別名詞叫做輪迴。
一棵樹經一期的活動,發芽、長葉、開花、結子,子中所藏的核,便將這樹所有特性全部收集在裡頭。表面上看,核裡一無所有,葉也沒有,花也沒有,但他蘊藏著那能引起開花發葉的「業力」,所以碰著機緣(例如種植))便會創造出一棵新樹。新樹與舊樹,也類似一種輪迴了。
桃核即「種子」,即十二因緣第一支之「無明」。核是前身桃樹的結晶,把舊桃的特性(即業)全部收集在裡頭,故亦稱業種。核的本身蘊藏有開枝發葉的原動力,便是第二支的「行」。這兩項都是從過去世遺傳下來,那核栽在地下,本身的原動力將他所含特性發動起來和外界環境相感應,於是發芽長葉開花結子乃至葉落根枯到這樹的一期生活修了,都謂之「現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都是現行的變化。
輪迴 業力不滅
我們若相信佛說,那麼,我們的生命,全由自己過去的業力創造出來,也不是無因而生,也不是由天所命。在這生命存在的幾十年間,又不歇的被這業力所引,順應著環境,去增長舊業,加添新業。一切業都能支配未來的生命。近之則一秒一分鐘後一日後一年後幾十年後的未來,遠之則他生永劫的未來,循自業自得的公例,絲毫不能假借。尤有當注意者兩點:
一、說的業果報應是不准抵銷的,譬如打電報,北京局裡打出一個a字。上海局裡立刻現出一個a字。再打b字,那邊自然又現出b字,卻不能說後來有個b便把從前的a取消。
二、佛說的業果報應不是算總帳的。因為佛的生命觀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時時刻刻都是結的流水帳。因能生果,果復生因。橫看則因果重重,豎看則因果相續。絕不會有停頓著等結總帳的時候。
以上所說,業與輪迴之意義大概可以明白了。依我所見,從哲學方面看,此說最為近於科學的,最為合理的。因為我們可以借許多生物學上、心理學上的法則來烘托證明。從宗教或教育方面看,此說對於行為責任扣得最緊而鼓舞人向上心又最有力,不能不說是最上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