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隆俊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引發世界的不平靜,也勾起我童年時的防空洞記憶。
民國五、六○年代,我正值小學、國中階段。因為那時兩岸局勢仍十分嚴峻,學校幾乎每學期都會舉辦防空演習,模擬敵機來襲。師生們在警報響起後,必須迅速躲進防空洞避難。也常有阿兵哥在學校及村子周邊實行軍事操演,有時候,還會有直升機降落學校操場,不僅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更捲起滾滾紅土,每每吸引師生們奔出教室觀看。
此外,村內處處可見防空洞、防空壕、傘兵坑等防護設施。其中,防空洞是建在地面上的水泥圓柱體建築,厚實堅固得足以抵擋子彈、砲火及炸彈,同時也安定了村民的身心靈。
到了民國五十年代後期,兩岸情勢漸趨平穩,防空洞、防空壕也慢慢失去功能,自動轉型為其它用途。
記得,村民常用來晒芥菜、蘿蔔、花生、地瓜簽、蘿蔔、衣物、棉被……,沒讓它荒廢浪費,這乃是當年農村特有的景象。
防空洞也是孩童扮家家酒及躲貓貓的遊戲場所。不過,陰雨或冬天時,洞內就顯得陰森又潮濕,有點恐怖,囝仔們都避得遠遠的。在電視台相繼開播後,孩童們迷上了掌中戲、歌仔戲等電視節目,自然就冷落了防空洞,然而,與防空洞有關的記憶卻是永難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