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一個人離鄉背井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繁華台北,每次都要轉乘三趟車,才回得了家。
我早已忘了在那個通訊不方便的年代,一個剛滿十八歲、孤伶伶的鄉下弱女子,還要經歷三趟轉乘才能回到台北,是讓父母如何地掛心。直到家裡裝了電話,每次離家北返,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地再三叮嚀:「到了,記得來個電話報平安啊!」圖/123RF
文/芙蓉
上大學時,一個人離鄉背井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繁華台北,每次都要轉乘三趟車,才回得了家。
我早已忘了在那個通訊不方便的年代,一個剛滿十八歲、孤伶伶的鄉下弱女子,還要經歷三趟轉乘才能回到台北,是讓父母如何地掛心。直到家裡裝了電話,每次離家北返,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地再三叮嚀:「到了,記得來個電話報平安啊!」
慢慢地,「報平安」就成了父母寄託牽掛、遊子讓父母放心,一個彼此都有默契的固定儀式了!
有時候回到租屋處,旅途的疲累,總讓我放下行李倒頭就呼呼大睡,「報平安」早被遺忘在車上,沒來得及帶走。於是,朦朧中就會聽到房東不耐的叫聲:「電話啦!」父母估計我該到了,卻未如約定接到報平安的電話,就會焦急地打來詢問;而一句簡短敷衍的「到了啦」,遠勝過廟裡求的平安符,總能讓父母放下懸宕不安的心。掛上電話,似乎能看到父母舒緩而備感安慰的面容從眼前閃過。
以後,不管是剛畢業的求職面試、婚後的蜜月、醫院待產、異國旅行,只要回到住處,「報平安」遠比面試的結果、蜜月的行程、孩子的性別、旅行的伴手禮重要。即使現今的我已邁入初老,在高齡父母眼中仍是個孩子,往往才剛從娘家探親回來,進門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電話報平安。一通電話,有著定心丸般的神奇效果。
「養兒方知父母恩」,等到我為人父母、孩子長大離巢,這項「報平安」的儀式,也依樣畫葫蘆地複製在女兒身上。只是現在通訊便捷,手指輕輕一滑,一個俏皮可愛的平安貼圖就代替了口語的述說,看了往往令人會心一笑;有時也用視訊通話,順便聊聊回程的所見所聞,都讓儀式性的「報平安」增添了期待和趣味。
去年的國慶連假,全家在大女兒的台中租屋處度假。四天的假期轉眼即過,北返時,女兒一來擔心老爸開車太過勞累,二來高速公路車流量太大,十分壅塞,再三地說:「到家要報平安喔!」那瞬間,一股暖流盈滿心中,女兒是真正地長大了!能主動關心周遭的人,是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的指標之一。
那回我靈光一閃,想來個即時轉播「報平安」。我將沿途所看到的景色拍下來,搭配文字解說,再立刻用LINE傳過去;甚至到了休息站,還錄個搞笑的短片告訴女兒:「兩老離你愈來愈遠,離家愈來愈近啦!」讓一趟枯燥乏味、塞在車陣中的返家路程,變得有趣極了!當車子駛進車庫停妥時,一路上看我轉播得興致高昂的先生也不免手癢,趕緊下車自拍並加註:「老爸又完成了一趟艱鉅的任務啦!」
通訊的便捷,讓昔日只聞其聲的「報平安」,變得更為多元有趣;而不曾改變的,是家人之間相互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