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集》刷牙習慣 成於宋

◎孟暉 |2008.03.10
567觀看次
字級

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已有相當程度的普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後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

《夢粱錄》〈鋪席〉一節,羅列臨安著名店鋪,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表示當時已經有生產、經營牙刷的專門鋪子。

從理論層面來說,成書於北宋政和年間的官修醫書《聖濟總錄》「口齒門」專列〈揩齒〉一節中,竟然列出了多達二十七種揩齒藥方,相應的,不同方子的揩齒藥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過,每個方子都強調「每日早晚揩齒」、「每日如常揩齒」,可見,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兩次牙,已經成了常識。

元人郭恆惠有一詩,描述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鬃密。」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古代牙刷,有著與今天牙刷相同的形制。

有意思的是,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中,記錄皇室進獻的「揩齒巾」,看來,直到晚唐,即使上層社會中也還沒有使用牙刷,而是利用「揩齒巾」清潔牙齒。再向前追溯,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藥方》「齒病」一節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可見在初唐甚至更早的隋代,已經產生了每天早晨「揩齒」的衛生習慣,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配的揩齒藥,只是以鹽和溫水來清潔口腔,至於其時具體如何「揩齒」,則不得而知。推測起來,到晚唐時代「揩齒藥」應該已經出現,這時候,是用揩齒巾蘸藥來刷牙。關鍵的變化,恰恰發生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這一段時間,用牙刷刷牙的習慣應是在此期間漸漸形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