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婦女節當天成立「台灣國家婦女館」,說是照顧婦女權益。
筆者在社會工作中接觸到許多婦女,覺得現代婦女既要上班分擔家計,又要照顧小孩免於受社會的污染,蠟燭兩頭燒,苦不堪言,如今政府卻挪用照顧婦女的有限經費,多設一座蚊子館,增加人事支出,這是照顧婦女權益?
多數婦女覺得經濟變蕭條,罪犯也變猖狂,整頓治安是共同的心聲。婦女在家裡,三不五時有人打電話來詐騙,出門購物有人搶劫、勒索,而犯罪手法愈來愈令人髮指,於是婦女不敢讓小孩單獨去上學,每天接送身心俱疲,教改政策又千變萬化,讓人應接不暇,這些婦女的切身之痛,蓋個館能解決嗎?
治安惡化源於人心墮落,而人心墮落又因官員率先帶壞風氣。檢察官若師心自用,百姓覺得社會不公,也會對人不義;教育部長若我行我素,老師覺得倫理可破,也會不守師道;新聞局長若愛耍嘴皮子,記者覺得道德無用,也會隱善揚惡。
法律與預算決定於立法委員之手,文武百官的人品卻繫於總統的一念之間;總統的氣度決定社會風氣,百姓人人修口德,也抵不過總統造口業。高喊愛台灣,是為了斥責別人不愛台灣,把台灣人分成兩邊,於是愛台灣口號震天價響,爭吵聲卻瀰漫島內。
台灣領導者要具備的愛,不是二次大戰時日本、德國領導者所點燃的民族愛,因為真愛絕不會如此狹隘,德蕾莎修女來自東歐,卻在印度的貧民窟服務,史懷哲來自德國,卻甘心到非洲荒野行醫。
領導者要具備的愛,也絕不是那種把人置於生命萬物之上的愛。一條河只整治下游五公里,用截流法製造假象,讓人在河畔喝咖啡享受,卻讓魚群無法逆流而上,那就不是真的愛河。
真正的慈悲,是一種沉默的魄力,用心整治河的中上游,在水質改善、河的生態恢復後,讓人在河下游小鎮興建觀光設施,風光地享受民眾的掌聲,自己卻承受指責。
在政府決定設立「台灣國家婦女館」後,有婦女團體感謝政府關心婦女的幸福,但婦女的幸福不在那座館裡,而在能否抗拒甜言蜜語的誘惑,選擇一個慈悲的丈夫,也在能否抗拒愛台灣口號的誘惑,選擇一個慈悲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