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瑛
上篇文章刊出之後,許多老師來信告訴我,他們如何處理分數。不同的作法、原則、理由,讓人深深體會,教育是藝術而非技術。
有位老師說:「學習是學生的問題,老師有必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問題嗎?」這讓一向服膺「學生學不好,就是老師沒教好」的我沉吟良久。
他說:「我給機會、給時間,但是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他的做法是:讓同學利用寒暑假補救,包括:重作、改寫,甚至新增考試或作業,直到達到標準。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必須遲交成績、多出考題、多改作業。是的,他給學生機會,也付出自己的時間。
時間確實有魔力,能讓人成長,也能給人幸福。以前輔導過一位國中生,她多次離家出走,是公認的問題學生。幾次懇談之後,她說出心裡的話:「爸媽給我吃、用都是最好的,也請了最好的家教,我知道我該感恩,但有時候忍不住懷疑,他們真的愛我嗎?他們好像更愛他們的事業,更在乎我的成績。他們只問我缺什麼,但我只希望多看到他們。」
她抬起頭看著我:「當我開始懷疑的時候,我就想消失。在警察局看到爸爸生氣、媽媽痛哭,甚至打我、罵我時,我內心其實是甜蜜的,因為我確定爸媽還是很在乎我、很愛我。」原來,每次的離家出走,都可以讓她享受到一段爸媽陪在身邊的美好時間,但等到爸媽作息又回復原樣時,事情就會重演。
時間對任何人都很寶貴,因此時間是最美的禮物。然而若心不在焉,這禮物便失去靈魂。家人聚餐卻各自看手機或電視、學生上課在聊天、朋友聊天不時瞄手機,表面上我們把時間給了家人、老師、朋友,實際上只給了手機、給了自己。
時間禮物常以陪伴與等待的形式出現,內涵是愛心與耐心。真正的陪伴與等待,是促進自主性的成長,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監督掌控。孩子學習卡關,陪他煩惱、等他開竅,比替他排除障礙、提供答案更需要愛心;家人或朋友碰到麻煩,聽他抱怨、等他理出頭緒,也比給直覺性的建議或代為解決,更需要耐心。
有次看到一位四、五歲大的可愛男孩騎在小腳踏車上,哭喊著:「我累了!」前面高大的爸爸回頭看他:「看,白色摩托車的地方就到了。」男孩還是說:「我好累,幫我!」爸爸站在原地,溫柔但堅定的說:「你可以的,試試看!我等你。」男孩看看爸爸,再看看目標,終於慢慢往前騎了。爸爸沒有幫他,但陪他、等他。
這情景觸動了我,女兒在我念研究所時出生,為了節省時間,我不僅買現成副食品,而且採取快又大口的效率餵食法,直到來訪的媽媽制止我:「你會噎到她!」上托兒所途中,女兒喜歡停下來看螞蟻往哪裡去,我掛念自己上課的時間,總是催促再三。觸景生情,滿心愧疚,我竟然吝於給女兒時間!
這也讓我體悟,時間是我現在能給媽媽的最好禮物。高齡九十二的媽媽要我幫忙穿衣、扣扣子、穿鞋、拿東西,我都會說,你自己試試看。媽媽常抱怨:「你幫我比較快啦!」的確,我做只需三十秒,袖手旁觀可能要等上五分鐘。我用輪椅推她可以快步到達的地方,陪她慢慢走要多上十倍時間。但,我願意等!
老師、父母、子女、朋友,都有機會在彼此的人生旅程上,互相陪伴一段時間。人生之旅就像朝聖之路,旅途中的學習、挫折、風雨、痠痛都要自己經歷,朝聖護照才會真正有意義。不過,旅途中我們為彼此奉獻的寶貴時間,會讓我們因為感受到愛與溫暖,無畏風雨、歡喜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