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舉辦全球首部《中國佛教文學史》 新書發表會,上百人一同見證歷經百年後佛教文學的新里程碑。圖/人間社記者廖丰碩
《中國佛教文學史》由佛光文化出版社出版,上冊已面世,下冊預計下半年推出。圖/人間社記者廖丰碩
【記者曹麗蕙宜蘭報導】佛教東傳兩千年,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但傳統中國文學史卻始終未投以關注目光,佛光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為證明「佛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開花結果的」,網羅二十二位專家學者、費時四年,合力完成劃時代磅礴巨著《中國佛教文學史》,讓讀者一窺佛經翻譯與佛教思想,如何匯入中國文學長河,進而啟發、滋養中國文學發展。
全球首部《中國佛教文學史》成書,由佛光文化出版社重磅出版,上冊已面世,下冊預計下半年推出。昨日在佛光大學舉辦新書發表會,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佛光出版社社長滿觀法師、蘭陽別院住持妙勤法師、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妙志法師、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佛大校長何卓飛,以及林仁昱、胡素華、許聖和等作者群都齊聚一堂,參與這場盛會。
跨領域著作
深具學術價值
「《中國佛教文學史》書的出版,稱之為『百年文壇盛事』當之無愧。」依空法師表示,書中涵蓋偈、散文、駢文、詩、詞、戲曲、小說等所有佛教與中國文學文體,且是從歷史縱軸,依年代、文體連貫性展開,更有文學史上的意義,「星雲大師對佛教怎麼和文學結合,一直念茲在茲,感謝二十二位專家學者合力成書,完成大師多年心願。」
楊朝祥表示,把佛學元素融到如文學、管理、心理學等不同領域中,一直是佛光山系統大學的重要特色,佛大做了很多努力,《中》的出版是很好的典範。
何卓飛指出,蕭院長來佛大任教時,就盼能書寫一部文學結合文學與佛學、跨領域的經典著作,這本書由蕭院長號召撰寫,結構嚴謹深具學術價值,但用詞遣字又非常白話,大學生都能讀懂,符合人間佛教精神。
三十年心願
仰仗眾緣成就
身負主編重任的蕭麗華暢談出書因緣,回憶一九九二年她拿到博士學位後,即想投入佛教文學研究,卻因社會普遍尚不知佛教文學的重要性,學界都不看好,因而無法圓滿,直至二○○七年,赴佛光山南華大學發表「中國佛教文學史建構雛議」,與佛光山和出席聆聽的依空法師結下好因緣,後再從台大轉赴佛大任教,「三十年前在菩薩面前發的願,才得以完成。」
蕭麗華表示,中國至清朝才有第一部中國文學史,但卻完全未把佛教和文學交會的豐碩成果置入,因此「《中》書的出版,彌補中國文學史不足的重要意義,也開拓中國文學史的新視野」。她強調:「這部書能誕生,是因有佛光山當靠山、佛大的助力,以及所有作者集體創作的成果。」
滿觀法師原擔心二十二位學者會有不同筆調,但收到文稿後,發現作者群們已在格式體例上有所共識,再加上蕭院長略加修飾調整,讓書籍閱讀起來非常順暢,「是作者們的專業和涵養,造就這本氣勢磅礴的好書。」
《中》書內容包含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林仁昱表示,《中》為佛教文學立下明確位置,尤其是將台灣佛教文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一網打盡,再加上仔細的編輯和校對,都是構成此書精采之處。胡素華也分享,雖然《中》界定為大學教科書,但作者們均一改學者寫論文的習慣,以淺白用詞書寫,「適合任何喜愛佛教文學的人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