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三﹚千萬要及早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方向與
去處(續)
上周的文章中,談到了有情的生命「不會斷滅」,亦即不是「僅此一期生命」結束後就「灰飛煙滅」了,而是生命貫穿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斷地輾轉延續下去。再者,「每一世生命」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前世、今生因果相續,環環相扣的,有如一種「連續函數」。我又引述了《三世因果經》云:「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段經偈說明我們可以根據自己這一生的際遇與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推知前世因,以及預測來世果。其實,這就是一種更大範圍的「鑑往知來」,而非玄談,也不難理解。
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數學及統計學中「外插法」的概念,來理解及詮釋上述這一段經偈。所謂「外插法」,就是根據連續函數中已知數據的孤點集合來推知及預測未知部分的走勢。
在現實生活中,股民進入股市看盤,然後決定要如何投資以及是否買進賣出等等,原則上也是根據這個道理,當然,如果有人要真正進入股市實戰,還有很多細節功課要做,而不能貿然輕率為之。
不過在這裡,必須要特別聲明一點,我引用這些比喻,只是為了說明前世與來生「不但存在,而且可以推知」的這個「道理」,但是在「事相」上,要能夠明瞭前世與來生的因果脈絡,從佛法上說,就必須要透過禪定的修持功夫,開啟了「天眼」,才能夠如實觀照得到,那可是需要長時間的修練,因此,眼前也不須費心瞎猜測。然而,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如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捫心自問而不自欺欺人,對於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其實是可以明瞭一二的。
舉一個實例,當年雲谷禪師與袁了凡在棲霞山的禪堂中對坐,禪師問袁了凡:「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袁了凡反省了良久之後,回答道:「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我們可以從雲谷禪師的開示以及袁了凡的生命經驗得到許多啟發,諸如有關「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如何自我開創未來人生」等等,大家可以再仔細讀一讀《了凡四訓》這本書。
談到「千萬要及早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方向與去處」這個重大關鍵課題,還有三個重要的「子題」︱︱同時也是「關卡」︱︱要認真地面對及突破:其一,如何破除對於「死亡」的錯誤認知以及無謂的恐懼、避諱與排斥感?其二,如何知道乃至確信「死亡之後」仍然有「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其三,確信有「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之後,我要如何選擇以及規畫未來生命的方向與去處?又該如何準備呢?有沒有什麼可供參考的資訊?
先談第一道關卡,就是有關「死亡」的如實認知與理解這個關卡,這也是多數人在理性認知上以及心理情感上的雙重障礙,因為自古以來的社會傳統認知與制式教育,多數大眾對於「死亡」有嚴重的誤解與莫名的恐懼,因而打從心底就不願意面對與思惟,遑論對於「死後生命」的規畫與準備。
這一關如果不能跨越過去,就會「卡」在那裡,要談「未來生命的方向與去處」就有很大的困難。
為了幫助大家突破這個關卡,我曾在本專欄寫了〈生死輪迴的現代探索與解讀〉、〈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等幾篇文章,後來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這一套書中,請大家自行參閱。
大家在了解了之後,可以進而幫助您的家人與親朋好友,讓他們也能夠突破「死亡」的錯誤認知這一道關卡。
接著我要引用佛法來解說有情「生死」的實際內涵與面貌,首先,我要提出一個對於「生命與死亡」的宏觀理解,從佛教的宇宙人生觀來看,不論是無窮無盡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或是無量無邊一切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與生死流轉,都是一種整體系統運轉的自然機制,而不只是個別獨立的現象而已。也就是說,宇宙的「成、住、壞、空」是一種系統運轉,有情的「生、老、病、死」與生死流轉也是一種系統運轉,而且是「無時不刻」都一直在運作的「現在進行式」!說得更白話一點,整個宇宙正在「成、住、壞、空」,眾生也都正在「生、老、病、死」與生死流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