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 悲增大士

星雲大師 |2022.03.19
3494觀看次
字級
圖/施金輝

文/星雲大師

幼璋禪師,唐朝人,他住在杭州瑞龍院。七歲時,他跟隨伯父唐相國夏孜前往廣陵,在慧照寺聽聞僧人誦讀《妙法蓮華經》之後,想要出家,可是伯父不答應,幼璋於是絕食以示決心。伯父不得已,准許他皈依慧遠剃度,十七歲受具足戒。

二十五歲時,前往各禪寺參學,受到吉州署山慧超禪師及高安自水本仁禪師的重視,並傳授他心訣。

咸通十三年(八七二),幼璋來到江陵,有騰騰和尚與憨憨和尚先後叮嚀前往天台,尋靜就住,遇安即停;又交代他先隱退四十年後,待因緣成熟,再將禪法發揚光大。

大悲殿四周的牆壁,繪製了《普門品》經變圖。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幼璋依從師父之言,於天台山靜安鄉創福唐院,只在自身的心地下工夫,精進苦修。後來浙東發生饑荒,人民生活困苦,由於糧食缺乏,許多人相繼餓死。幼璋非常不忍,悲憫之心油然而生。他心想:「眾生深陷苦難,我該如何讓資生離苦得樂?」當時到處可見許多餓死的人,屍體都曝晒在外,幼璋決定為他們收拾骸骨。

他不畏陣陣傳來腐臭的異味及腐爛可怖的殘骸,親手掩埋了數千餓屍,由於他的慈心悲願及善行義舉,時人稱之為「悲增大士」。

唐哀帝天祐三年(九○六),吳越錢忠懿王邀幼璋入府說法。幼璋請吳越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舉辦黑白大會,超過一個月才圓滿,這就是最初的光明大會。這時期禪門興盛,誠如憨慈和尚所言,正是幼璋弘道之時。


釋初參曰:古訓言:「立榮名不如種隱德。」積陰德是助人,但不為人所知,正如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不要想到自己是犧牲奉獻,也不必認為是自己吃虧損失,須知助人猶如助己,心中沒有受施、施者、施物的念頭,就是積最大的陰德。

圖/尤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