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 悲增大士 星雲大師 |2022.03.19 語音朗讀 352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施金輝 文/星雲大師幼璋禪師,唐朝人,他住在杭州瑞龍院。七歲時,他跟隨伯父唐相國夏孜前往廣陵,在慧照寺聽聞僧人誦讀《妙法蓮華經》之後,想要出家,可是伯父不答應,幼璋於是絕食以示決心。伯父不得已,准許他皈依慧遠剃度,十七歲受具足戒。二十五歲時,前往各禪寺參學,受到吉州署山慧超禪師及高安自水本仁禪師的重視,並傳授他心訣。咸通十三年(八七二),幼璋來到江陵,有騰騰和尚與憨憨和尚先後叮嚀前往天台,尋靜就住,遇安即停;又交代他先隱退四十年後,待因緣成熟,再將禪法發揚光大。大悲殿四周的牆壁,繪製了《普門品》經變圖。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幼璋依從師父之言,於天台山靜安鄉創福唐院,只在自身的心地下工夫,精進苦修。後來浙東發生饑荒,人民生活困苦,由於糧食缺乏,許多人相繼餓死。幼璋非常不忍,悲憫之心油然而生。他心想:「眾生深陷苦難,我該如何讓資生離苦得樂?」當時到處可見許多餓死的人,屍體都曝晒在外,幼璋決定為他們收拾骸骨。他不畏陣陣傳來腐臭的異味及腐爛可怖的殘骸,親手掩埋了數千餓屍,由於他的慈心悲願及善行義舉,時人稱之為「悲增大士」。唐哀帝天祐三年(九○六),吳越錢忠懿王邀幼璋入府說法。幼璋請吳越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舉辦黑白大會,超過一個月才圓滿,這就是最初的光明大會。這時期禪門興盛,誠如憨慈和尚所言,正是幼璋弘道之時。釋初參曰:古訓言:「立榮名不如種隱德。」積陰德是助人,但不為人所知,正如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不要想到自己是犧牲奉獻,也不必認為是自己吃虧損失,須知助人猶如助己,心中沒有受施、施者、施物的念頭,就是積最大的陰德。圖/尤俠 前一篇文章 【叢林風光】 觀音修持 效法菩薩慈悲智慧 下一篇文章 【老師的話】 觀音菩薩要放在哪裡?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叢林風光】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 發菩提心 走上覺醒之路【叢林風光】叢林修持 體證道在當下【叢林風光】薪火傳燈 叢林傳承與開展【叢林風光】叢林迎新 學修並進 成就菩提【叢林風光】心無罣礙 找到生命的方向【叢林風光】 叢林佛子走出去 暑期實習 體證佛法真味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