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今年適逢楊逵百歲冥誕,台南縣新化鎮公所與文史工作者籌備多時的「楊逵文學紀念館」,昨天上午在新化鎮中正路四八八號開館,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台南縣長蘇煥智及許多文學界人士出席;楊逵後代子孫三十多人也都見證開館揭幕。與會者希望,文學館開館,能重現已故文學作家楊逵對文學創作持續不輟的毅力,以及不畏當權者的道德和勇氣。文建會希望藉楊逵紀念館的誕生,將楊逵創作豐碩果實綻放在世人眼前。
綜觀楊逵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中部地區度過。也因此,只要提及楊逵,一般人多直接聯想到台中,鮮少人知道他出生台南縣新化鎮。
緊臨街役場及新化老街的「楊逵文學紀念館」,於民國九十年由新化鎮公所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籌設,後由台南縣政府撥交閒置的地政事務所,歷經整修、策畫館舍,昨天開館。
本名楊貴的楊逵,一九○五年出生於台南州新化邵大目降街(今台南縣新化鎮),一九八五年辭世於台中,享年八十歲。筆名除了楊逵,還有楊建文等。
楊逵曾赴日求學,返台後投入各種農民運動及文化運動,前後遭日警逮補十次。一九三四年發表「送報伕」,榮獲東京「文學評論」徵文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成為首位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的台灣作家,譯文並在大陸、南洋等地廣為流傳。光復後,他陸續發表「鵝媽媽出嫁」、「泥娃娃」、「壓不扁的玫瑰」等作品。
一九四八年楊逵發表「和平宣言」之後,因對當權者不合理政策的文責,被判入綠島囚禁十二年,他曾因此自侃「領過世界上最高的稿費」。一九六一年出獄後,他在台中舉債經營東海花園,耕讀自娛,正是所謂「用鐵鍬把詩寫在大地上」的時期。
楊逵一生歷經無數次捕、放的遭遇,卻沒有澆息他獻身社會、追求和平的熱誠。誠如他筆下「壓不扁的玫瑰」一般,無論下筆或耕作,彷彿告訴世人「春天就要到了」,表現樂觀、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