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Baclofen療法 輸注劑量只有口服劑量1/500至1/1000 常見副作用降低
【本報台北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宣布,該院已完成國內首例經由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來改善腦性麻痺肢體痙攣的個案,在病患自行控制藥物劑量下,既可省去每天吃藥的麻煩,也可避開外科手術的風險。
目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董小妹妹,原本身體僵硬得像個「活的木乃尹」,很難活動,家屬照顧時也很吃力。去年她接受這項治療,再經北醫醫療團十一個月來的悉心復健及照顧後,手部精細動作已明顯增強,目前已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可以自己刷牙、洗臉及吃早餐,同時也開始練習寫字及玩黏土。
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表示,腦性麻痺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指令微弱,很難傳遞到脊髓裡的運動神經細胞,當然也難去控制這些運動神經細胞的活性,因此當受到外界刺激時,肌肉張力不平均,進而導致四肢僵硬及扭曲。就拿董小妹妹來說,她的雙腳一直處於俗稱「剪刀腳」的直挺挺狀態,只能踮起腳尖走路,既痛苦,又難看。
由於口服Baclofen這種抗痙攣藥物及注射肉毒桿菌的效果都不佳,蔣永孝為董小妹妹施以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的治療,將內裝Baclofen藥物的幫浦裝在腹部皮下部位,導管從第三及第四節腰椎穿入脊椎,一直通到第十一、第十二胸椎,最後再由體外調控器來控制Baclofen藥物的輸注劑量。
蔣永孝說,透過這套系統,董小妹妹可全天二十四小時連續且準確地將藥物輸注到脊椎腔內,隨時抑制並緩解過度緊繃的肌肉張力。由於輸注劑量只有口服劑量的五百分之一至一千分之一,口服藥物常見的嗜睡及肌無力症狀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