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靈濟殿推出的小小孤棚模型。圖/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為永續傳承宗教文化,台南市文資處推動「民俗培力計畫」,像是位於安定的「蘇厝長興宮瘟王祭」,就在民俗培力師協助下,進行天子文生陣的耆老口述、曲譜採集,努力朝復陣之路邁進。而「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則結合老街之力,重現安平百百旗盛況,並恢復由孩童扮演千順將軍、宮娥的美好傳統,藉此讓信仰內涵代代相傳。
何謂「民俗培力」?文資處表示,指的是培養民俗保存者的文資視野與能量,成為具有文資素養的民俗文化團隊。台南市的宗教信仰多元、民俗文化資產豐富,迄今已登錄了四十三項民俗文資,為此文資處特別啟動多項培力措施,像是開設培力工作坊、邀請培力師協助宮廟來保存民俗文資等。
像是每年在台南將軍區登場的「冬至送火王」,就是自清末流傳下來的特色祭典。為推行宗教民俗的保存與發揚,保濟宮就透過「民俗培力」,與國小合作設計獨樹一格的「冬至送火王」桌遊,並舉行桌遊比賽,將火王爺搖身為生動角色,讓學童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認識家鄉特有的民俗內涵,獲得各界肯定。
此外,民俗培力計畫也與在地社區結合,以安平區「安平靈濟殿孤棚祭」為例,就有參與民俗培力工作坊,並與培力師合作,靈濟殿不只努力推廣孤棚祭,更運用巧思推出精緻的小小孤棚模型,讓信眾看了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