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勇來信:
我今年快七十歲,已經到了要退休的年齡,我的太太長年擔任家管沒有工作,原本想說六十五歲退休後靠著退休金跟一些投資收入,夫妻兩人尚可維持生活。但無奈小孩三十多歲了還在家啃老,工作總是不穩定,也曾經整整兩年沒有工作,導致我常常需要支應他的生活花費,無法放心退休,但也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撐多久。請問,我該拿這個孩子怎麼辦?圖/Pixabay
文/台北市婦女寫作會提供
阿勇來信:
我今年快七十歲,已經到了要退休的年齡,我的太太長年擔任家管沒有工作,原本想說六十五歲退休後靠著退休金跟一些投資收入,夫妻兩人尚可維持生活。但無奈小孩三十多歲了還在家啃老,工作總是不穩定,也曾經整整兩年沒有工作,導致我常常需要支應他的生活花費,無法放心退休,但也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撐多久。請問,我該拿這個孩子怎麼辦?
吳君真老師(美國諮商學會專業會員)回覆:
三十多年前,「養兒防老」觀念盛行,如今這種想法已經式微,甚至出現「啃老問題」。阿勇原本想在六十五歲退休,靠退休金跟一些投資收入維持兩人的生活,但三十多歲的孩子工作依然不穩定,目前還住在家裡啃老,他因此不敢退休,也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
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面相切入,幫助大家尋找一些可能的成因及因應之道。
首先,從社會變遷角度來看。如今的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轉為小家庭,家庭分工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單薪家庭,變成夫妻都投入就業市場的雙薪家庭;以前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與時下年輕人普遍晚婚,甚至有些人抱持不婚主義,也有很大的差異。
其次,當社會逐漸富裕後,許多父母因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的心態使然,習慣幫孩子謀畫一切,卻忽略了他們成年後仍無法獨立的事實,即使已經就業,卻因為晚婚或不婚仍與父母同住。
更有甚者,有些成年的孩子不但無法體諒父母的辛勞,甚至對雙親的供應習以為常,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成為無法獨立的「靠父母族」,就業所得花用無度,不但成為「月光族」,甚至是更嚴重的「月透族」。
從年齡分析,阿勇與孩子所處的年代,恰是在上述社會變遷前後,兩個差異極大,甚至成為強烈對比的不同時期,因此,兩代人都必須面對社會變遷所衍生的問題。如果把「啃老問題」看成是生命誕生前的「陣痛期」,那麼,就應將心力放在如何減輕疼痛,同時做好迎接新生的準備。
那麼,阿勇該如何擺脫孩子啃老的困境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工作不穩定,甚至兩年沒有工作的原因為何。若是自身條件不足,可透過職訓局尋找相關資源、充實專業;另外,也可能因為教育水準提高,白領階層的工作機會不一定等比例增加,形成藍領缺工嚴重、白領不願屈就的現象;或是因為工作機會的區域差異,有些適合的職缺因遠離居住地而不得不放棄。如果是因為景氣不佳,造成工作機會減少,「先求有再求好」,不失為過渡期的解方。
另外,在經濟方面也要試著與孩子劃出界線,協助他擺脫不勞而獲的陋習。教導孩子樽節開銷、量力而為,消費前先弄清楚是「必要的」或是「想要的」,因為想要的不一定是需要的。此外,亦可以讓孩子透過活動參與,建立人際關係,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透過別人的指引,可以讓自己以看得更廣、更遠。
無論如何,先釐清問題及成因,才能對症下藥,改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