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題畫詩

賈增妍 |2008.02.25
10117觀看次
字級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託感慨,往往於作品完成之後,在畫面上題詩,以收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讚畫,是另紙書寫的。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後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唐代眾多詩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羅隱、韋莊等都有題畫之作,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題畫詠物詩著名的有〈畫鷹〉、〈畫鶻行〉、〈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為韋偃雙松圖歌〉、〈姜楚公畫角鷹歌〉、〈通泉縣署壁後薛少保畫鶴〉等。詩人通過對畫面物象的觀照,把自己的情思注入其中。

如題畫詩代表作〈畫鷹〉,詩云:「素練霜風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這首詩把畫中鷹寫得活而有神,你看它,彷彿挾風帶霜而起,側目而視,聳身而搏,宛如真鷹一樣。只要把絲繩解掉,就可以展翅飛翔了,誠如仇兆鼇所評「老筆蒼勁中,時見靈氣飛動舞」。這「靈氣」其實就是詩人情思的化育,精神的昇華。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大意是說:何時讓這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詩人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

這首詩寫於杜甫讀書遊歷時期,是他的早期作品,詩人正當年少,富於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自己的致遠雄心和疾惡如仇的激情,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清人浦起龍給此詩以高度評價,不僅認為它具有巧妙的藝術技巧,而且表現了「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的確是很中肯的。

真正把詩題在畫上,始於宋代文人畫的崛起時期。以後歷朝歷代出現了大批詩家、畫家,他們在繪畫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著名的有宋代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曉景〉〉、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鄭思肖的〈畫菊〉;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徐文長的〈題墨葡萄〉;清代鄭板橋的〈題畫竹〉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中所題的惠崇畫,是一幅以早春景物為背景的春江鴨戲圖,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開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鴨子;還有岸邊景———布滿地面的蔞蒿和新出嫩芽的蘆筍。

就這幅畫而言,只畫出了畫家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景色,而蘇軾的這首題畫詩,卻還寫了要憑觸覺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維才能想出的鴨之「知」,和要靠經驗才能預言的河豚之「欲上」。

這首詩的高妙之處,正在於以這些想像和聯想點活了畫面,使畫面中的景物變得生機勃發,情趣盎然,不復是無機的組合、靜止的並列。全詩前三句實寫了眼中所見,又以虛寫作結,不僅豐富了畫面,使其更加充滿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而且還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餘味無窮。如今,惠崇和尚的〈春江曉景〉早已失傳,但蘇軾的這首題畫詩卻成了獨立的藝術品,成了眾口傳誦的名篇。

為畫題詩,實際上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它既要符合畫面的形象,又要進行藝術加工,不受畫面所局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