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生與死的遇合

文/鄧名敦 |2022.03.07
845觀看次
字級

文/鄧名敦

或許受小時候成語故事「胯下之辱」的影響太深,在真正翻閱韓信的故事前,我總以為他是個時運不濟,但懷抱雄心壯志的少年。然而,打開《史記‧淮陰侯列傳》才發現,這竟是個天大的誤會!

年輕時的韓信不僅不事生產,更是個不折不扣的無賴。

《史記‧淮陰侯列傳》說:「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年輕、身強體壯的韓信,明明可以學習謀生之道,卻怎麼樣也不願意工作。肯接濟他的朋友、善心人,一一淪為韓信「啃老」的對象,直到對方最後一絲善意和耐心被啃食乾淨後,他再毫無愧色的拍拍屁股走人,另覓好人家。

少年韓信的模樣真的很難與他日後用兵如神、英勇無敵的將軍形象連結在一起。老實說,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不信,當時候他身邊的人更是不信,無怪乎曾經可憐韓信的洗衣女工聽聞他日後圖報的許諾話語,不禁好氣又好笑的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依照上述的態勢發展,韓信到老恐怕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即便他再有才幹、才華、潛力極佳,無品的言行已然封堵了任何被賞識的機會。韓信日後陸續投靠項梁、項羽,以至於投奔劉邦,歷事三主都未獲重用。眼看仕途無望,失意的韓信決定跟著大夥離開劉邦,幸好,接下來就上演了一齣大家都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是劉邦開拓漢帝國的功臣,但使韓信成為功臣的功臣,卻是蕭何。對韓信而言,被蕭何勸返、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那一刻,韓信才真正的「活」;對劉邦而言,倘若蕭何沒有追回韓信,在烏江邊唏噓自刎的是誰猶未可知。

《史記‧佞幸傳》提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在這場知人善任的大戲裡,劉邦和韓信都算是配角,蕭何才是主角。當時劉邦對蕭何獨追韓信的舉動既不滿也不解,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隻言片語就道出蕭何對韓信的認識與欣賞。劉邦還來不及反駁,他更進一步問道:「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蕭何這話看似以劉邦的意向為尊,但隱藏在話語裡的勸戒鋒利如匕首:「你要不用韓信,這場權力的遊戲就到頭了。」

之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項羽敗於垓下,劉邦成為最後的贏家。

此時的韓信早已不是那個年少無知的無賴,同樣的,這時的劉邦也不再是戰場上的袍澤,而是想盡辦法鞏固權力的帝王。劉邦確實翦除許多功臣,韓信卻不是他殺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簡單總結韓信一生的起落。過去把韓信追回、在月光下成就一段佳話的蕭何,如今卻親手送昔日戰友步上漫漫黃泉路。這段交會在韓信與蕭何之間的奇妙遇合,擦出一道帝國的榮光,背後的代價卻是殘酷的你死我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