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屏(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
一日,佛光弟子在法堂請示家師星公上人:「師父啊,您要我們凡事學習接受,又指導我們每個人都得有思想見解,這樣是不是有點衝突矛盾啊?」家師輕輕點撥回應道:「有思想的會接受,會接受的有思想。」聽到這樣的回答,真由衷讚歎佩服此高見!
日常生活中,我們慣於循著自己的習氣思惟去分別運作,不知不覺中便會落入兩邊。當生命感到困頓、苦於找不到答案的同時,很可能就是被「自己的執著」給困住了!
如今大眾有因緣於佛門中參學,不論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參禪打坐、慈善救濟、義工服務等,其實都是拂去種種塵垢,破除重重我執,開發彰顯內在本具之「智慧」、「慈悲」寶藏的因緣。
當因緣在解門當中,就深研經典、悠遊法海,享受深入經藏後,思想上的天寬地闊。若因緣於行門中,那就琢磨善於適應觀察一切因緣變化的能量,讓內心維持平穩,於生活中廣結善緣、給人歡喜、自我開發提升,期許自己能有「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的意境。活出生命中自由自在的態度。
這分「自由自在」並非不顧及身旁大眾因緣的任性,反倒是一種勇於直下承擔的氣度。
承擔什麼?承擔弘法度眾的如來家業,承擔護法衛教的常住所託,承擔自己具足光明的佛心佛性,也承擔自己諸多不足的現實,把一切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視為「本來如此」、「想當然爾」,反正「一切都將過去」,也都將是未來成就的資糧。
如同《金剛經》提點我們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般,面對種種境界考驗要「應無所住」,對於實踐菩提,則要持續「而生其心」。其實,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正是要度盡我們內心種種「貪、瞋、痴、慢、疑」的眾生。不藉由當下現前的一切因緣借假修真、藉境練心,更待何時、到哪兒去修行呢?
最後,節錄家師《貧僧有話要說》的文字,供養大家:「人生要發心立願,並且實際去做,不會減少什麼,只會增加人生的光和熱。」願大家都度盡眾生、早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