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投票日愈近,「三合一」選舉的煙硝味也愈來愈濃烈。各政黨與候選人為求勝選,往往挖空心思以求出奇致勝。可惜的是,就選舉與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過去十幾年來台灣選舉的基調,總是離不開「選戰模式」以及「短線炒作」的思考與操作。
選舉期間草木皆兵的肅殺氣氛,幾乎已經成了傳統,稱為選戰其實再貼切不過:候選人視對手如寇讎,離投票日愈近,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的心態與行為就愈誇張。
各方候選人使盡渾身解數,透過各式負面選舉攻勢,上演千奇百怪的離奇劇情,弊案、醜聞、耳語、流言、光碟、黑函,不勝枚舉。不知情的選民在分辨不清戲劇與現實之際,隨著激情的對話、粗暴的動作、誇張的情節,心情隨之緊張、憂慮、憤怒、沮喪,就是快樂不起來。
「選戰模式」運作的重點在於:「致勝之道,就是摧毀敵人。」換言之,這不是「揖讓而升」的君子之爭,而是強調攻擊、打壓對手更勝於正面政見的陳述強調。自家有沒有「牛肉」不打緊,只要有夠多「口水」可以淹死對手即可。
就此而言,賄選是最不灑狗血、最沒火藥味的選戰伎倆,有人甚至戲稱之為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另類機制。賄選若能奏效,主要得靠人性自利與貪便宜的心理,可是在這種以「短線炒作」為考量的選舉經濟學裡,誰是真正的贏家?競選期間動員投入的社會資源,最後又是誰來埋單?答案其實很明顯,參考台灣股市就知道了。看起來花大筆鈔票買票的政治人物,是真正賺錢的「大戶」。收到賄選金錢的選民,其實是賠錢的「散戶」。這是因為,大戶與散戶的選舉經濟規模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和選舉公職決策權涉及的權益相比,買票費用根本就不足為道。
不管是「選戰模式」或「短線操作」,背後的思考是一種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功利主義,也反映出另一種重視當前實利、忽略長遠目標的短期隨機心態。走到極端時,就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個人以為,台灣的選舉與政治文化上的各種怪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時,反映出的價值思考其實更令人憂心。
「選戰模式」的負面訴求,當然無益於提升人性正面價值。競選期間若干候選人僅僅以「不違法」的這種最低道德標準,做為從事不入流競選活動的藉口,不啻於向社會宣告一種價值觀:「只要能勝選,有什麼不可以?」
「短線操作」的心態影響所及更廣泛,當選者往往只求任內有政績、不求長期政策規畫;落選者也不見得會痛切反省、努力長期耕耘,反而是期待下次選舉時有更高明的勝選策略。
不管是「選戰模式」或「短線操作」,都已經使得選賢與能、為國舉才的本意淪為次要,勝選成為無限上綱的目標。每次有政黨或候選人因此勝選,都是又一次強化這種負面打壓、講求短期實利做法的功利性價值,長期的影響,則是社會內耗嚴重、人心渙散。
這類選舉文化由來已久,要想改變當然不可能一蹴可幾。十四年前由近七十個宗教與民間團體共同發起的乾淨選舉運動,目的即在提倡正面價值,希望我們的選舉不再是悲情肅殺、不再有黑金暴力,候選人端出的是牛肉大餐而非口水大戰。努力至今,黑金介入選舉的情況固然已有改善,但是不可否認依然存在。一方面,文化移風易俗的工作本就需要長期奮鬥,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若干不肖候選人的跋扈囂張,乃是廣大選民沉默退縮所縱容的結果。
只要參選者仍有「選戰模式」與「短線炒作」,競選花招必定會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唯有選民素質提升,懂得辨識這些伎倆,不為其所惑,進而秉持道德良知、固守正確的價值與理念,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衷心期盼這次「三合一」選舉中,能見到更多選民的覺醒與行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面力量,因為這是台灣社會真正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