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能為環境友好和可持續食品生產做出貢獻。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 隨著全球素食人口增加,以及2020年大流行的新冠病毒,造成畜牧業不小的衝擊,影響肉類產品供需失衡,因此植物基仿真肉(PBMA)的需求順勢增加。植物肉的好處是可透過加工製造來控制生產量,這類產品的出現能有效減輕畜牧業面臨的沉重負擔,但這類的產品也有本身需要克服的問題。
植物肉雖能為環境友好和可持續食品生產做出貢獻,然而以大豆作為主要原料,其豆腥味影響消費者接受度,這些氣味來自於20種不同的揮發性物質,必須在加工過程消除它,才可能讓葷食者接受植物肉。植物肉終究需要保存大豆蛋白的營養成分,目前最簡單常用的方式就是掩蓋它的氣味,以還原糖以及氨基酸等調味料,直接將原有的豆腥味覆蓋掉。
有研究指出,目前食品科學開發出3種去腥味的方法:去除法、有機溶劑化學法和微波加熱物理去除法。其中去除法相對安全且有效,但去除的過程效率較低;有機溶劑化學方法在食品安全的劑量考量上,很可能會因不好掌握,而造成食安危害;最後是物理性去除法,相較於前面兩者,清除腥味效果相當不錯,但因微波過程中,長期高溫可能會降低大豆蛋白的食用功效。
綜而言之,如果能夠有效去除植物肉的豆腥味,並防止大豆蛋白變質,在保持營養價值的同時,又能吸引葷食者的味蕾,將來植物肉的市場必定能穩定永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