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提出教育政見,承諾未來國小班級學生人數降為二十五人,教育預算由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四點四,分八年提高到百分之六,等於增加兩百四十億元,及為培養基礎工業建設人才,就讀高職將免費。
國小班級學生人數降低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政府官員竟無人提起,實在是執政者、教育主管單位太輕忽、太不認真。
首先,「小班小校」的教育理念早已推廣多年,在前中研院長李遠哲領導的教改中,並未針對此改進。
教改無法做到「小班小校」的原因包括學生人數太多、教室及教師不足,但近年「少子化」明顯,而「流浪教師」問題多年不能解決,不正是實施「小班小校」的契機嗎?教育部不知在忙什麼,竟沒想到這麼簡單的解決辦法,「小班小校」從遺忘中被馬英九重新發現,不是他比較聰明,實在是教育當局太糟糕。
至於就讀高職將免費,如同教育預算增兩百四十億元,雖然經費那裡來有待詳細評估,但總統參選人注意到高職,是可喜現象。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及教育改革結果,使教育有走向M型化跡象,大學過度擴充,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高職被逐漸取消,學生被吸引去讀大學,使國家發展所需的基礎工業建設人才,面臨枯竭的窘境。
其次,如今大學畢業生與碩士過多,失業率不斷提高,已超過高職生的失業率,因此,馬英九的教育政見中,沒有提出解決「大學過多」的方案,是一大缺憾。
解決「大學過多」,應結合經濟發展的議題一起思考。據人力銀行調查,「前段班」大專院校只要投五張履歷表就有工作,「後段班」大專院校卻要投五十張,甚者還有人投出兩百九十張,才找到月薪不到兩萬元的工作;百分之二十四的社會新鮮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顯示大學畢業生求職也趨向M型化。
大學畢業生求職問題不解決,難保不會出現類似「流浪教師」的「流浪台勞」,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教育問題。
馬英九說,他跑遍台灣,發現人民最關心的是經濟、教育問題,而說「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他算是看到問題的核心,接下來就是,如果他當選要如何兌現支票?
歐健吉(嘉義市/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