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館 黃色小鴨之父 霍夫曼
圖/花小姐
文/花小姐
「我並不是把作品做大,而是把世界變小。大型藝術作品不僅讓公共空間變小,也讓我們變小,不論你多高,你的自我會在大作品前消失,讓你重獲自由,可自在地去觀察和思考,暢想生活和周遭事物。」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
我們可能一時之間想不起來霍夫曼是誰,但我們忘不了當年在基隆港的那隻〈黃色小鴨〉。
霍夫曼出生在一九七七年的荷蘭,畢業於荷蘭基督教美術學院,並到德國取得碩士學位。霍夫曼有個深愛藝術的母親,卻因當時世代的束縛而成為護士,她把這分遺憾轉成陪伴孩子的動力,她讓霍夫曼有藝術家的自由,可以隨意繪畫及捏造黏土。在母親的陪伴下,霍夫曼對藝術表現出高度熱情,在十歲那年,他看完阿佩爾的藝術節目後,決定要成為一位藝術家。
〈黃色小鴨〉是霍夫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說靈感來自小時候在浴缸裡玩耍的玩具。他把小鴨放大,直到連浴缸都裝不下,大到人們無法忽視,讓人不管在哪個角度都看得見,希望能勾起人們童年時期的快樂回憶,把療癒人心的氛圍傳遞出去。
霍夫曼擅長運用日常物件,讓作品褪去藝術包袱,大眾在觀賞時很容易產生熟悉與親近感,進而使人們願意走向藝術,願意和作品產生互動。他在每一個療癒的作品背後,都藏著一個核心的議題,像是深圳的〈抱抱象〉,便是希望透過噴水的大象,讓父母願意停下腳步,多陪伴孩子玩耍。荷蘭的作品〈Bospolder Fox〉,橘黃色的狐狸帶給城市新的風貌,同時也暗示狐狸和許多其他新住民一樣,都在荷蘭這座城市裡尋找更好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有足夠的包容心,面對不同種族的人。
「爸爸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後一隻白犀牛死掉了。難道我們以後再也看不到犀牛了嗎?」霍夫曼的孩子有天這樣開口問他。他們開始聊起動物絕種的話題,這讓霍夫曼感到難過,面對世界上逐漸消失的動物們,常常會讓人感到無力,他把這分心情轉換為創作力量,用最簡單的線條,呈現這些瀕臨絕種的動物,創作出《線性》系列作品,希望人們意識到動物保育的重要。
人們常用童趣、天真來形容霍夫曼的作品,他像是把大眾當孩子,用最簡單、最純真的方式呈現他的藝術。他同時也體貼每個欣賞藝術的人,不讓他們備感壓力,卻又讓想傳達的議題,悄悄地在人們心中激起漣漪。那是一分藝術家的溫厚,溫柔又細膩的把作品帶進人們的生活,療癒了人心,攏絡了人心,人心就會自然而然的互相靠攏,世界也會因此而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