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可
去年五月,雙北因疫情而陷入三級警戒,需閉關在家,工作、生活都受到不利影響;等待疫苗的同時,還得忍受可能因染疫而威脅生命,日子變得很難過。
每天在家無所事事,不僅容易胡思亂想,同時也因作息混亂而影響健康。為了尋找生活重心,我拿出很多過去想看卻沒有空閒讀的文學作品慢慢欣賞,咀嚼著作者的智慧,逐漸在胸中累積,進而不吐不快。藉著寫作,與自己對話,傾訴心中的孤單與害怕,整理自己的思緒。當情緒獲得紓發後,心情也比較平穩。
過了一段時間,閱讀之前自己所書寫的文章,發現文中的思慮單調,文字粗糙,甚至有「書被催成墨未濃」的單薄感。為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我重新閱讀別人作品,體會作家的察覺力、篇章間的結構組織力,行文的表達力,以及全篇營造的氣氛。我發現自己不但更能夠體會作家意在言外的深意,也更能欣賞作家的巧思,不知不覺之中,對文章的品味能力也提升了。
為了讓生活目標更具體,同時也更客觀地評斷自己的寫作力,我嘗試投稿,卻不幸接到「很遺憾本版並未留用您所寄來之稿件,特此敬告,並希望能再度接獲您的投稿」的編者來函。反思後,我發現自己在寫作領域中成長的空間很大:主題的選擇、內容的豐富、氛圍的營造、起承轉合的設計、節奏的明快、用字遣詞的雕琢……在在都有進步的空間。
當閱讀與寫作成為我在疫情中的新日常,我發現我更懂得觀察、傾聽、覺察,並表達自己的心思意念。相信這是疫情帶給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