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製音樂劇 LPC半年演150場

 |2022.02.28
555觀看次
字級
由台灣演員全英語演出的外百老匯音樂劇《LPC》開演,挑戰半年一百五十場的定目劇紀錄。 圖/活性介面製作提供

【本報台北訊】疫情陰影籠罩之下,於台北南村劇場演出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卻開出長紅票房,還吸引文化部長李永得率文化部人員前來「考察」,在小型劇場連演半年逾一百五十場。此劇的成功也為台灣疫後音樂劇帶來全新演出模式,有望發展出倫敦、紐約等大城行之有年的定目音樂劇。

今年也是台製音樂劇爆發的一年,有近四十齣音樂劇陸續上演, 包括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的自傳音樂劇《因愛啟程》、改編自暢銷書的《你好,我是接體員》、兒童音樂劇《新龜兔賽跑》等。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析,兩年疫情讓國際劇團來不了,讓台灣本土劇團得到更多舞台;而音樂劇有歌有舞、是最輕鬆、最能打動觀眾走進劇場的入門款劇種,種種因素造成台灣音樂劇累積的能量一舉爆發。

每場3成觀眾

首次進場看劇

引進LPC的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說,台灣演員用英語原汁原味演出外百老匯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給觀眾「偽出國」、到紐約看戲的氛圍。而LPC在台北一○一旁的小型劇場演出、開放觀眾輕鬆自在地邊看戲,打造「去劇場看戲就像電影一樣日常」的情境。

根據問卷調查,此劇每場觀眾有三成為第一次進劇場的觀眾,包括上班族、大學生等。為台灣開拓新的劇場觀眾。

LPC之後,另一齣外百老匯音樂劇《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也採台灣演員用英語演出的同一模式上演,九月將於松山文創園區演出兩個月。

引進此劇的華文音樂劇公司營運長高莉雅說,原本擔心台灣演員演外國音樂劇的方式,本地觀眾會無法接受,但看到LPC的受歡迎讓她安心。她指出,日本和南韓擁有成熟的音樂劇產業,剛開始也是先引進西方成功音樂劇版權、本地劇團演出,從中熟悉音樂劇的製作與經營,再慢慢發展本土音樂劇。

引進外劇練兵

培養劇場人口

陳午明透露,他還有至少五齣西方定目音樂劇想採同一模式引進台灣。他認為,台灣劇團可先用引進外國成功定目劇的方式「練兵」,讓演員熟悉定目劇的演出模式、培養觀眾,有助於台灣發展自己的定目音樂劇。

綠光劇團音樂劇《再會吧北投》,可說是台灣歷年最成功的音樂劇,年底還將再度上演。許多人希望綠光將其打造為如《歌劇魅影》般的定目劇、固定在劇場上演。但導演吳念真認為,紐約、倫敦的音樂劇觀眾多為觀光客,但台灣缺乏紐約、倫敦的觀光魅力,撐不起定目劇的觀眾。陳午明則認為,北北基桃人口近千萬,只要能培養出足夠的劇場人口,要養幾齣定目音樂劇並不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