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參加國外一場高爾夫球比賽包括報名、食宿、機票與桿弟費,至少2、3千美元,以美國職業女子高球賽(LPGA)來說,1年的基本開銷至少要10萬美元,如果沒有廠商贊助,難免比賽中會因壓力影響表現。
進軍LPGA第7年的我國高球女將龔怡萍,成了被國內企業廠商遺忘的球星。過年前陳志忠、盧曉晴與曾雅妮等高球選手,接受勝華科技董事長黃顯雄每年300萬元贊助,龔爸爸對龔怡萍未獲廠商贊助,難掩的失望表情。
龔爸爸說,有一天他接到一家國內知名廠商的電話,要他北上有事相談,原以為是要談贊助愛女的事,大老遠從高雄到台北,聽到的竟是該企業老闆說:「美國只是我們的小市場,所以無法贊助。」讓他失望而歸。
過去6年,龔怡萍代表台灣在LPGA出賽,2003年轉入職業第2年就成為第一位奪得LPGA冠軍的台灣選手,且在當季勇奪3座冠軍,這位早在王建民之前的「台灣之光」,卻為沒有廠商贊助所苦。
龔怡萍去年打了15場比賽,只賺到12萬1千美元獎金,排名落至6年來最差的78位,去年8月打完加拿大公開賽後,她選擇逃離高球,一度長達3個多月與高球事物隔絕,於此生涯最大低潮,成為她近年壓力過大、表現下滑的原因之一。
台灣男女高球選手幾乎每人都有不同企業廠商贊助經費,每年約100到300萬元之間,足以讓他們支付全年球季的比賽費用,不必擔心賺不到獎金而「倒貼」。與這些幸運兒相比,龔怡萍的確有如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