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之成為「燈節」,最早或許可以推到漢武帝時。漢武帝於正月的第一個辛日(今年元宵是第二個辛日──辛卯)在甘泉宮祭祀天帝,燈火通明,從黃昏一直到天亮。
六百多年後的唐朝,才有在正月十五開放宵禁的「張燈」活動,從初唐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火樹銀花」、「金吾不禁」的描述,可以看出當時元宵的熱鬧情況。歷代帝王都沿襲前代,依樣畫葫蘆,在元宵節前後「張燈」,時間長短,是唯一的不同。
元宵「張燈」,原來是為了祭祀,但這層意義逐漸被淡化了,剩下來的就是節慶的歡樂,歷代帝王都希望宣示「與民同樂」的「仁政」,其實更多的還是「粉飾太平」的虛驕;雖然明知如此,卻很少人願意冒大不諱的說真話,幾乎是「尤而效之」的歌功頌德一番,至於百姓平民的真正感受如何,那大概只有天曉得。
在極少數真正忠於國家,愛護百姓的人當中,以宋代來說,歐陽脩和蘇軾,就是最好的典型:
歐陽脩在公元1059年五十三歲時,繼包拯之後擔任開封府知府已經半年,這年正月,京師開封大雪,很多百姓凍死,歐陽脩極為心疼,於是上章請求皇帝取消「上元放燈」的活動。歐陽脩認為,「上元放燈」只是一種習俗,如果百姓生活無虞,藉機歡樂一番,作為點綴,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當時「陰寒雨雪,小民失業,坊市寂寥,寒凍之人,死損不少,薪炭食物,其價增倍,民憂凍餓,投井投河;里巷之中,失所之人,何可勝數!」宋仁宗看了奏章,為之惻然,下令停止一切活動。這才是真正的「視民如傷」。
蘇軾在公元1093年五十八歲時,正擔任禮部尚書兼兩個學士,是一生中官職最高的時候。這年元宵,陪哲宗皇帝飲酒,心有所感,寫了三首詩,第二首說:
「薄雪初消野未耕,賣薪買酒看昇平;吾君勤儉倡優拙,自是豐年有笑聲。」
前兩句道盡百姓的無奈,後兩句期望皇帝勤儉治國。諷諫之意,清楚可見。
報載弱勢民眾只能吃泡麵過年,連「賣薪買酒」的能力都沒有,悽慘可知。在面對動輒花費幾千萬的煙火或燈會時,難道真的只能「無語問蒼天」嗎!
(作者為世新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