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

王潤華 |2008.02.17
921觀看次
字級



我們平常對很多社會、文化與經濟現象的瞭解,其實多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我每天喜歡閱讀知識性的書,以及世界各地新聞媒體的報導。這種資訊,使我真正瞭解世界各種複雜的現象。

最近媒體對文化產業的報導,使我驚訝的瞭解到文化還是沒有失去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譬如西方科技發達國家,我們總是以為他們的經濟主要靠科技的發明產品賺錢,其實不完全如此。像美國自1996年以來,其文化產品出口,就超過航空航太工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業,經營總額高達數千億美元,全美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高達25%以上。文化在經濟上的重要性,比我們的想像更重要得多。

再以日本來看,她沒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我們都以為她的經濟以電子業和汽車業為主,其實也不然。日本的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截至2005年底,日本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廣義的動漫產業占日本GDP十幾個百分點,占世界市場的62%。

根據中國首都經貿大學張智新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國作為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第三的貿易大國,但長期以來出口的,絕大多數都是勞動密集、資本密集的廉價產品。最近,文化大國印度與中國開始反省了,他們為文化出口貿易的赤字而感到尷尬。開始想辦法發掘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運用現代科技開發文化產品,加強文化出國,發展新的文化經濟策略。

自從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提出文化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世界各國開始認識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在全球化的時代重要性,並不輸給軍事或經濟所建立的硬實力(hard power),因為文化、價值觀、思想意識對人的影響很直接、更有力量。大眾文化、傳播媒體、語言文化,便是軟實力的來源。

大國如美國,小國如日本,為什麼在地球村的影響力這麼大?就因為她們不但重視科技,也同時重視自己的民族本土文化,而且將本土文化通過科技轉型,製造成文化產品。所以無關乎土地的大小,歷史文化是低成本、高利潤的文化產品,文化貿易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

(作者為元智大學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