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天然氣能源市場已轉為賣方市場,台灣、日本、韓國目前都在搶購天然氣,導致國際天然氣價格飆漲,但偏偏台灣又要增加天然氣發電量,根據經濟部擬定的擴大國內天然氣使用方案,未來國內天然氣價格恐怕「漲」聲不小。
配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我國即將實施「溫室氣體減量法」,屆時在發電上無可避免的必須要增加天然氣發電,可是中油向印尼採購的每年一五八萬噸的供氣合約,明年底到期即不再續約,致使台灣天然氣供應已面臨吃緊情況,中油不得不到國際市場搶購天然氣。
無獨有偶,日、韓等國家也面臨台灣類似情況,也在搶購天然氣。但新的氣源不論是俄羅斯、澳洲或中東,在運輸成本上都高於印尼、馬來西亞,所以氣價成本增加。
另外,新氣源主要供應歐美,熱值較台灣從印尼、馬來西亞的氣源低,導致能氣源選擇受到限制。所以,氣價會高。
由於研判未來天然氣供應以及增加天然氣發電的發展趨勢,經濟部將建議國內天然氣價格應適時反映成本,因此研判未來台灣天然氣價格的「漲」聲會不小。
其實,天然氣未適時反映成本,已出現症狀,中油元月份天然氣事業部大虧四十億元,超過國內賣油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