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一匹千里馬,期待哪天會遇到一位懂得賞識自己的伯樂;每個人也都期許自己是伯樂,可以獨具慧眼欣賞別人的特質。不過,看到別人的毛病,遠比有自知之明來得容易多了。
原來如此:
「毛病」多用來表示人的缺點或事情的差錯。歷史上最有名的相馬師非伯樂莫屬,伯樂死後留下各種良馬的圖像,但是他的兒子按照父親遺留下的圖像做比對,卻不一定能發掘到千里馬。到底古人相馬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呢?
古人鑑定一匹馬的優劣,首先看毛色如何?其次還要看馬毛的樣子,明代徐咸《相馬書》中寫著這樣的訣竅:「毛長得像螺旋形狀的馬,有好有壞,旋轉五圈的就是好馬,但旋轉圈數是十四圈的馬,對馬主人的妨害最大,這就是古人所說,從馬毛中可以看出一匹馬的缺點。」所以「毛病」原指馬毛的缺點。
後來,「毛病」一詞不再局限於相馬術,擴及泛指人的缺點或事情的差錯,大概可溯至宋代吳涿的〈答徐安札書〉。吳涿在這封信裡說,文章的毛病好像春天的草一樣,不管如何小心謹慎地注意及避免,還是會出現,因此十分需要朋友之間相互觀摩提醒。
再創經典:
「毛病」的意思擴大了,口語或文章中隨處可見,像張愛玲在《談女人》中就這麼嘲諷女人也揶揄男人地說:「有人說,男子統治世界,成績很糟,不如讓位給女人,準可以一新耳目。這話乍聽得像是病急亂投醫,如果是君主政治,武則天是個英主,唐太宗也是個英主,碰上個把好皇帝,不拘男女,一樣天下太平。君主政治的毛病就這好皇帝太難得。若是民主政治呢?大多數的女人的自治能力水準較男子更低,而且國際間鬧是非,本來就有點像老媽子吵架,再換了貨真價實的女人,更是不堪設想。」
現在的人使用「毛病」這個語詞已經和原意相去甚遠,所以,如果有人因為燙頭髮導致髮質變差了,頭髮又乾又黃,可不能指著別人的頭髮說:「你這毛病嚴重了。」否則還真把別人比成了一匹馬。
講古:
明代徐咸《相馬書》:「馬旋毛者,善旋五,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
宋代吳涿〈答徐安札書〉:「蓋文學毛病,如春草漸生,旋劃旋有,不厭朋友切磋也。」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