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出高徒」,中國人傳統觀念,打罵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運動也不例外。中華樂樂棒球協會副理事長莊洋文卻逆勢操作,貫徹「教練不准罵球員」的要求。
過去八年,莊洋文推動樂樂棒球「比賽中罵人者禁賽」已初見成效,他說:「誰願意被三振?誰願意失誤?」「幹嘛一下子就把孩子罵到傻掉、罵到腦袋一片空白。」
莊洋文立下這道規定是有感而發,他說,七、八年前日本少棒隊來台友誼賽,日本隊教練全場只踏出休息室三次,都是出場鼓勵孩子,「我們的教練搬了張椅子坐在本壘、一壘間,只要攻守交換,就是一頓痛罵」,他反問:「打棒球,怎麼會這麼痛苦?」
中國人堅信「棒下出孝子」,因此打罵教育從家庭延伸到校園、軍隊、梨園、藝團…,只要團體生活無所不罵,打罵成習,甚至連稱讚也用罵的,明明要誇獎,也說「這小子硬是要得!」
其實罵人不但用詞粗鄙,面目也可憎,別人不舒服,自己也傷身,是損人不利己的最壞示範,但卻滿足了某些人的威權心理,傷了被罵者的身心,往往卻被「為你好」包裝掩飾。
由於罵人成了「文化」,社會也充斥罵人的粗魯語言,甚至被揶揄為「國罵」、「罵人不帶髒字」,丈夫罵妻子,父母罵子女,家人互罵,老師罵學生,師傅罵學徒,長官罵下屬,不滿意出口就罵,有衝突也罵,連號稱民主的選舉,候選人也罵來罵去,整個社會瀰漫在罵聲中,氣氛不佳,氣質低下。
罵人也是語言暴力,社會應響應不罵人運動,給罵人者嚴厲譴責。用鼓勵、讚美、教導、解釋、說明取代責罵,讓人群充滿和諧、諒解、互敬。
根深柢固的漫罵文化,一時要全部拔除不易,但就如莊洋文說:「我知道,他們訓練的時候,還是罵來罵去。」但「不能做到一百分,改變一半也好。」有心人士、熱心團體應響應倡導不罵人運動,使蔚為風氣,讓罵人文化在我們的社會逐漸消失,這是國情的提升,也是文明的象徵。
莆田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