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裡藏耳 助聽障摸懂語言

文/鄭可安.圖/樹下繪本 |2022.02.15
630觀看次
字級
疫情之下,當人們戴起口罩,不只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多少也對生活帶來不便,以學校生活為例:當站在台上講課的老師戴著口罩,總覺得聲音聽來格外沉悶,而且變得很不清楚。同學或許會好奇:明明只是在嘴巴前面隔一層薄薄的布料,怎麼就讓彼此間的交談變得這麼困難呢?圖/樹下繪本

文/鄭可安 

疫情之下,當人們戴起口罩,不只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多少也對生活帶來不便,以學校生活為例:當站在台上講課的老師戴著口罩,總覺得聲音聽來格外沉悶,而且變得很不清楚。同學或許會好奇:明明只是在嘴巴前面隔一層薄薄的布料,怎麼就讓彼此間的交談變得這麼困難呢?

基於這點,各界的科學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有人認為口罩對我們說話的聲波形成阻礙,也有些人認為人類在溝通時,依賴的不只是單一感官,所以一旦口罩遮蔽了對方的嘴型,或許就會連帶影響到我們對聽覺的識讀能力。

點字閱讀 觸發靈感



為什麼視覺和聽覺會互相影響呢?同學們是否曾在電視上,看藝人戴上播放音樂的耳機,試圖讀懂隊友口中說的話。這時大夥兒會發現,如果不依賴聽力,只想從嘴唇「看懂」語言,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反之,若我們沒有把目光聚焦在說話的人身上,只單純用耳朵在聽,過了一段時間,會發現自己遺漏了許多重要訊息。這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習慣運用多重感官,來辨識周遭的訊息──少了其中一個,我們就會覺得生活變得非常不方便。

難道,非得要靠聽覺、視覺的雙重感官,才能讓我們的大腦理解對方正在說些什麼嗎?這樣豈不是對感官缺損者太不友善了嗎?確實,受限於感官上的不便,使得視障者需要透過觸覺的輔助,以點字的方式「摸懂」文字。而這樣的感官訊息轉換,讓荷蘭理工大學看見研發新科技的契機。相較於容易受到阻礙的視覺、聽覺,遍布我們全身的「皮膚」提供了豐富的觸覺接收器;如果,人們若能妥善運用皮膚的觸覺接收外界訊息,將能為語言互動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

特定頻率 建資料庫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能將「語音」轉換為「震動」訊息的袖套,並建置語言資料庫,把每一種音調都設定成固定的震動「頻率」。當對方開始說話,袖套會將收集到的單詞、句子聲波,經過馬達轉換成震波,皮膚就能藉由震動頻率推敲對方所說的話,如此一來,學會震動字典的使用者就能輕鬆解讀觸覺所捎來的訊息;也就是說,不論是否為感官缺損者,只要學習震動字典,都有望能「摸懂」語言。

除此之外,世界上仍流傳數千種語言,未來若能擴大資料庫的規模,將更多語言納入震動字典,即使對話雙方用不同的語言交談,都能透過觸覺即時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團隊成員經過1個月的學習,已經能成功單純仰賴觸覺就進行即席翻譯。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不需要打開手機螢幕,就能「感覺」到對方說了什麼,甚至癱瘓、植物人患者,也同樣能藉由震動的形式,表達他們難以說出口的感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