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今舉行《走路——獨處的實踐》新書發表會,分享在大山大海、部落鄉村之間行走的體會與靜思。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在網路發達之前,人們走進山林或無人之地就容易做到獨處,而今即使身居深山孤島,若是手機和網路隨身,依然身處滾滾紅塵當中,永遠在與他人說話。」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首部圖文創作《走路──獨處的實踐》中,分享她如何在喧鬧擁擠的市集、田野山間「走路」,逃離被網路「綁架」。
龍應台2017年移居屏東潮州,2021年展開在太平洋畔、台東都蘭的山居歲月,歷時一年後推出這本新書,書中她寫下40篇練習獨處、享受獨處的自然思索,並首度以電腦繪圖完成18幅插畫。
今(10)在新書發表會上,龍應台表示,網路讓現代人獨處的空間被剝奪,「對我而言也是很大的危機,過去讀一本歐洲思想史,可以連續從第1頁看到第800頁,現在我也做不到了。」她直指像她這樣的年齡和學思歷程,也會受網路碎片化知識的影響,「這對人類思考深度是很大的威脅」,讓她相當擔憂網路世代長大的年輕孩子,成為被動接受碎片知識的接受器。
「我救不了世界,我先救我自己好了。」她想出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強迫自己做閱讀筆記;第二就是用「走路」實踐「獨處」,把自己從網路的綑綁中脫身,「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龍應台試圖顛覆獨處的定義,「若身體單獨在房間裡,整個心神在網路上,並不叫獨處。」她認為,獨處並非閉關面壁,而是「主動找到自己的心靈空間,是有意識的境界,所以是可以在眾人之中。」因此書中盡是人和人間的接觸,例如她走路到屏東菜市場中,周邊是摩肩擦踵的人潮,但她把身體從網路中拔出來,與攤販、果農真誠的互動對話,「這當中有一種謙卑和尊敬,又給我更大的空間存在。」
而自認對畫畫很自卑的她,因好友童子賢送她一台平板電腦,開始著迷用電腦繪圖軟體,這也讓她看待萬物的眼光有了改變。她分享,60歲時期許給自己的功課,每年至少「做一件超過的事」,即可能超過自己能力、耐力或心力的事。
因此她60歲接下文化部長重任,65歲再攀大武山,今年70歲的龍應台,除了嘗試電繪配文章,還要再練桌球和挑戰舞蹈。原來兒子安德烈7月預定在歐洲結婚,她笑說:「為了要在婚禮上跳舞,我得先學會各種國標舞,而且騷莎是一定要的。」
龍應台(左)2月13日將過70歲生日,時報出版社今在新書發表會上幫她慶生。圖/記者曹麗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