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補償通知無法送達 向氏饁沒除戶 也無光復後戶籍資料
【本報台南訊】台南縣政府辦理新市鄉大洲排水改善工程用地徵收補償,發現一筆土地的繼承人為九十二歲的向氏饁,但她在台灣光復後就沒有戶籍資料,也未辦理死亡除戶,無法送達補償費,追蹤戶籍發現光復前她另有王氏饁、陳氏饁、張氏饁、張王饁等共五個姓名,令人稱奇。
這筆被徵收的土地有三十平方公尺,地主為向萬芳,補償費六百五十三元,向萬芳已過世,該土地由配偶向氏饁繼承,地政局土地徵收業務承辦人員徐俊偉表示,找不到向氏饁光復後的戶籍資料,她也沒有除戶資料,相當奇怪。
徐俊偉追蹤向氏饁光復前的戶籍,發現她民國四年在安定鄉出生,原名王氏饁,隔年由新市鄉陳明道收養,改名為陳氏饁
;民國二十五年嫁給新市鄉的向萬芳,又改名向氏饁,唯一的女兒在當年十一月誕生後不久么折,向萬芳在民國二十七年死亡。
向氏饁在民國三十一年改嫁七股鄉張姓男子,她改名為張氏饁,並未生子;民國三十三年,張氏饁到七股鄉戶政事務所辦理戶籍申請書,上面記載姓名變更為張王饁並註明離婚,此為她最後的戶籍資料。
徐俊偉請三十一鄉鎮市戶政事務所找尋王氏饁、陳氏饁、向氏饁、張氏饁、張王饁光復後的戶籍,但人與戶籍都沒找到。
向氏饁是向萬芳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地政局上個月公告補償費通知單無法送達,依規定將補償費寄存在土地銀行新營分行專戶,若逾十五年未領,六百五十三元的補償費將歸入國庫。
日據時代女子嫁人都會改為夫姓,因此向氏饁的姓一改再改。徐俊偉表示,可能當時正值戰亂時期,日本人未將戶籍做好,或她已死亡,因無後代未辦除戶,若向氏饁還活著,請與縣政府連絡領補償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