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同樣的心:以文集讓曾珍珍繼續上文學課

文/須文蔚 |2022.02.10
990觀看次
字級

文/須文蔚

最美好的文學課莫過於會飲。

會飲其來有自,早在希臘時代,慶祝典禮的酬神儀式後,文人雅士一起飲酒,邊飲邊談,演講辯論,柏拉圖的《會飲篇》就曾記錄下對愛的思辨,深刻動人。在東華大學創校初期,楊牧先後邀約了弦、黃春明、羅智成等大家擔任駐校作家,在一場一場的饗宴中,像我這樣一個助理教授,從傳播學院跨行而來,可以和鄭清茂、李永平與曾珍珍聚會,簡單的酒食,無盡的文壇往事,中外文學的典故,我的文學課就得以一門一門補上。

記憶中二○一四年冬天有場聚會,人數不多,是為了籌辦楊牧文學獎,曾珍珍老師希望擴大參與,把原本限定本校畢業生參與的條款刪去,擴大全球華文詩人參與,於是趁楊牧回到學校時,邀我到老師府上討論。席中我像個孩子一樣,傾聽楊牧與曾珍珍兩位老師談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時的故事,其中楊牧朗讀與翻譯葉慈的詩,探索如何以詩凝聚國族認同,和學生們一起懷想台灣的前景,最為迷人。

曾珍珍說,一九九二年博士論文定稿前,楊牧赴香港籌辦香港科技大學,依舊熱心地批閱她的初稿。當時並沒有網際網路,只能透過國際快遞公司的往返傳遞,讓她隔著大洋都感受到楊牧的溫暖與關懷。而曾珍珍也以一生的努力,在繁重的教學、研究與行政壓力下,擔任楊牧講座基金的執行長,受童子賢董事長的委託,敦請楊牧先生回花蓮,多次舉辦楊牧研究的國際研討會,每年邀請各方詩人與學者辦理「春天讀詩讀楊牧」,以朗讀、歌唱甚至舞蹈詮釋詩作,辦理楊牧文學獎,獎勵青年創作者,更建置楊牧書房,使文學創作成為東華大學的特色,吸引了全國愛好文學的青年學子目光。

在二○一七年初,經常看見曾珍珍在室內還戴著墨鏡,聽說是因為暈眩,跌了一跤,眼眶的淤傷難以消散,但依舊戮力於忙碌的行政工作。有天在文學院四樓研究室外的長廊偶遇,她看來很是疲倦,問起她近況可好?

她打起精神說:「想退休了。」

我感到很意外,總覺得她活力充沛,豈能輕言言退:「我們都還要妳帶著我們研究楊牧作品,妳這麼年輕就退休,退休了要忙些什麼?」

「編輯一套楊牧評論彙編叢書,建構楊牧書房的數位平台,還有喔!註釋楊牧的詩,讓更多人能理解楊牧。」

我默默點頭,楊牧詩作內涵豐富,典故出自東西方的古典文學,更多來自西洋文學的經典,真的唯有曾珍珍深厚的學養,以及貼近楊牧的學思,才能一一解開深奧的意象與隱喻。

就在我們一起籌辦楊牧文學研究中心期間,二○一七年十一月底的系所主管會議中,看到她終於可以摘下墨鏡,很為她開心。不料,會後的下午她打掃新居時,不慎跌落樓梯,失血過多,加上獨居,待翌日學生與鄰居發現時,已經回天乏術,讓人錯愕與痛心。

所以當二○一八年底「楊牧研究中心」成立,我接下中心主任後,就開始蒐集曾珍珍以中文書寫的楊牧研究、訪談紀錄,藉由文字,穿越生死的界線,繼續補課,從比較文學與詩學的角度,揭開楊牧創作的神祕面紗。歷經一年多的功夫,蒐集資料與數位化,二○二○年三月書稿初稿成形,定下書名為《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同樣的心」出自楊牧〈故事〉一詩,一九九一年詩人受邀開辦香港科技大學,面對一個新的學術與研究機構充滿期待,希望能跨過大洋,結合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專家,打造一個嶄新的人文教育機構。楊牧寫下:

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

我以同樣的心,假如潮水曾經

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

將故事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

迴旋的曲律,纏綿的

論述,生死俯仰

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

詩人俯瞰香港科技大學旁清水灣的潮來潮往,以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往復與重複的旋律節奏,展現自己的情懷。曾珍珍詮釋道:「宛如回憶裡一則故事完整的再現,激切處若敞開的胸懷彼此以美學論辯相互激盪,而音符此起彼落、波谷跌宕,更像各自為詩歌、為人文志業長期傾注心魂,屢仆履起的存在姿勢。」這是一首寫給知音的詩,自然最貼合曾珍珍書寫楊牧的作品。

曾珍珍在〈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一文中,以生態詩學(ecopoetics)的理論框架,分析楊牧不同時期的詩作,貫穿以詮釋生態意象的意涵。自然生態提供了詩人興懷的意象,表述抽象與深刻的人文思考,使楊牧的書寫呈現了獨特的風格。

曾珍珍進一步在〈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一文中,將生態詩學中書寫原初神話的觀念,用以闡釋〈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一詩,這首富含著中西文學掌故的作品,歷來很少人能充分解析,曾珍珍卻能從獻詞中所引華茲華斯〈廷騰寺上游幾英哩處的詩行──記重遊懷河河岸〉,彰顯出楊牧生態詩學中源於浪漫主義詩人的理念。河流既能激起青少年身體的情欲,也能撫慰中年人的心情,同時又從《楚辭》的神巫形象,將楊牧與中國抒情傳統加以連結,把楊牧近鄉情怯俯視太魯閣峽谷時,形容為宛如俯身情人,鄉愁與情愛纏綿。曾珍珍能把詩人埋伏的每一個轉折隱喻都解開,無一不鞭辟入裡。

曾珍珍是優秀的翻譯家,在研究楊牧翻譯時,也能深入比較文學學理與實際,就以她訪談時的一個問題可見一斑:「在從事英詩漢譯的過程中,對於英詩抒情傳統相對於中國古典詩詞抒情傳統的同與異,你有否什麼獨到的體會?對漢語古典詩詞傳統具有淵博的知識對你的英詩漢譯有何助益?」

楊牧在書中的訪談也正因為棋逢對手,無論就譯作選目的歷史脈絡、譯文的修辭策略、譯詩音樂性的再現與轉化問題等,都回答得淋漓盡致。例如楊牧在述及翻譯洛爾伽(Federico Garcia Lorca)詩時,便夫子自道:「洛爾伽被西班牙大統領佛朗哥處死。我自覺地以為翻譯他的詩是對獨裁政權,包括在台灣的蔣介石獨裁專制,抗議」,就充分展示出詩人的言志與情懷,更對未來的研究者詮釋楊牧《禁忌的遊戲》詩集,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後來由許又方與許甄倚老師接手編輯,得以出版面世,批閱新書,心中迴響起楊牧的詩句:「而我總以為愛是黑暗裡的/省識,風雨中的辨認」,因為懷念與同樣的愛與信念,曾珍珍的文學課將會在紙上繼續開講,無畏時代的紛亂與衝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