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正在讀夏目漱石的小說《草枕》,第一章就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覺:「若無法遷離人世的不宜居,我們就必須加以改善……於是,世間才出現詩人這項天職與畫家這份使命。
所有的藝術家都擁有穩定社會、豐富人心的力量……」是啊!藝術的可貴在於穩定社會、豐富人心。怎樣的作品可以稱為詩?怎樣的創作才可以稱為詩人呢?相信許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當我在課堂上要學生寫文章時,學生和我討價還價說「寫詩好
了!」;當我要他們寫詩時,他們唉聲歎氣說「想不出來、寫不出來!」
為什麼不寫文章要寫詩,要寫詩時又寫不出來?因為學生認為詩
比較短,比文章好打發,然而真要他們寫,卻覺得好難好難!
楊喚先生曾說,詩是隻能言鳥。我想楊喚指的不是會模仿人們說話的鸚鵡,他說的應該是擁有美麗飛羽,及婉轉歌喉的林中精靈。詩是什麼?有長走短,有壯麗的史詩──斑斑血淚在其中,有動人的情詩──
悲欣離合在紙上,有紀錄山川河海、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有詩人隱晦的內心世界,有宇宙遼闊的浩瀚渺茫……
美國二十世紀的女詩人瑪麗安.穆爾(1887~1972) 是這樣看詩的:詩 瑪麗安˙穆爾
我,也是,不喜歡它。
但,用完全鄙夷的態度,來讀,可以發現
其中,畢竟,有ㄧ片真。
這首詩短短三十個字(原詩只有二十七個英文單字)、運用大量逗點(七個)表達出以退為進、轉折、是非而是、欲言又止的層次,而詩人最終要傳達的是:詩最可貴的是「一片真」。
讓我們用真心真意來讀詩、用真心真意來體會生活,來寫屬於自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