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高漲下民眾過得很辛苦,卻很少注意就醫的掛號費也悄悄上漲,據民間健保監督聯盟調查,部分縣市基層診所掛號費上漲幅度高達百分之五十,有些診所掛號費甚至達兩百五十元,民眾簡直快要連病都生不起,呼籲衛生署應盡速制定收費依據及標準。
這似乎是老掉牙的問題,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拿出來批判,但衛生署官員的回應也很制式化,都是以「掛費號並非醫療行為上所發生的費用,不屬於衛生醫事法規範,衛生署無法可管」,頂多再加一句「醫療市場具有競爭性,民眾可以就近選擇價格合理的醫院看診」帶過。
到醫院或診所就醫必須付掛號費,絕對是陋規,衛生署身為主管機關,過去或許還能以「無法可管」為藉口,但是現在民智已開,如果每個政府單位都像衛生署一樣,凡事遇到問題都推給「歷史共業」,這樣的政府單位顯然不及格。
健保設「轉診制度」,就是希望民眾生病先到基層診所就醫,如有必要才經由醫師開立轉診單,轉介至大型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以節省醫療資源。
如今,第一線的基層診所搶錢搶得凶,變得十分「高貴」,反而成為民眾的負擔,那要「轉診制度」幹嘛,乾脆生病時就到大型醫院就診,說不定還可節省掛號費。
呼籲衛生署必須勇於承擔,不能再放任掛號費漫天漲價,就算掛號費因不是醫療行為所產生的必要費用,目前沒有法律能規範,但既然民眾就醫得先付掛號費,衛生署就得管控,不能推給公平交易委員會,否則基層診所掛號費比醫學中心還貴,像話嗎?
湯明先(高雄市/公司經理)
有聯合壟斷之嫌
據調查,醫療院所每年掛號費多達五百億元,但掛號費收費標準不一,以署立醫院為例價差幾乎是六倍,甚至有些基層診所的收費反高於醫學中心。
目前基層診所的掛號費,是由縣市衛生局與地方醫師公會協商而成,近兩年來上漲幅度高達百分之五十;而許多大型醫院已採用網路掛號,省去相當的行政作業成本,掛號費卻不降反升。
這都顯示醫療院所掛號費完全沒有標準與邏輯,特別是目前沒有法律可管,經協商即可訂定收費標準,有聯合壟斷之嫌,衛生署不能再打「太極拳」,必須制定掛號費收費標準與機制,並將相關資訊透明化。
梁芳如(中縣神岡/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