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南(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每每看見青年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徘徊,便想起自己曾經的理直氣壯:當我往家人、社會的期待靠攏,學位、工作、生活理所當然的引導前行;當我往生命的終極目標思惟,卻聽見喚醒的鼓聲連連,於是終究明白,業力與願力的生命戰役中,往往只在一念間。
這一念,在日常看來,我們會以為自己大半輩子活得夠努力了,追著理想與目標前進,看似飛黃騰達,卻少了一分心中的通達無礙;從唯識的角度來看,會說「外境本空,唯心自鬧」,這一念透過八個識的分工合作,老六(意識)成天自編自導自演的瞎鬧不已,老七(末那識)自顧自的執著,老八(阿賴耶識)收集前世今生的種子,以起現行,所以通過日常的身語行為,怎麼鬧、就怎麼薰習,一邊成為那樣的自己。
所以就讀佛學院後,我很快戒掉了看電影和追劇的習慣,因為與其傻呼呼地等待別人生命的結局,不如透過第六意識,好好劇透自己的人生大戲!才發現過去的自己,太習慣靜靜等候別人眼裡的自己,所以生命的悲歡離合常常交給前五識攀緣回來的外境。於是與其說,是老闆不好、是同事太差、是自己太倒楣,倒不如說,是我們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老是讓不相干的人,決定我們的生命。
所以到底如何通達無礙?無所畏懼?最近我們討論一塊草莓蛋糕,來到修行人面前,怎麼取捨?想起「外境本空,唯心自鬧」,突然懂得,如果需要取捨,也是入戲太深。傳統的修行人托鉢乞食,鉢裡的食物是滋養色身、長養法身的必需媒介;現在的修行人,過堂修行,眼前的飯菜更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的必需品。原來,有問題的根本不是草莓蛋糕,而是老六、老七、老八,以識滾識,瞎鬧出來的貪心執取。
喜歡《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裡面提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修行沒有要離開人間,反而感謝那些曾經幫助我們、忤逆我們的順逆因緣,因為他們終將會成長我們的大悲心,出生菩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直到有一天成等正覺,便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豈不妙哉,止息自己的業力輪迴,便從這一念醒覺的願力開始翻轉,來到佛學院便是為了培養醒覺的能力。
慢慢懂得佛法很好,可惜認識的人很少,多數的人會選擇愛上美食豪宅,卻很少愛上真理;多數的人追求幸福、建立價值,卻往往讓自己生命的GPS一開始就定位錯誤。幸好,還有佛陀、我的師父在前面領航,跟著真理的方向探尋,人生不會更壞,只怕不明白!二月十日佛光山叢林學院開學,等著您來探尋人生的究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