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選舉投票後十餘天來,從總統候選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到學者專家、巷議街談,論述國是政體者極多,主要爭點在於國民黨贏得國會選舉,應不應該讓民進黨進入總統府,以制衡國會的最大黨?
制衡說的最新代表人物是李遠哲,他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承認他當年支持陳水扁選上總統,但陳總統執政以來荒廢了政權,有缺點,不是理想的總統;民進黨乖離了民意,所以在國會改選輸了。但面對未來,民進黨謝長廷當選總統比較能取得平衡。
國人解讀他說法的內涵,與民進黨的「國民黨在國會改選已大勝,如果再贏了總統大選,整碗捧去,會為所欲為,誰來制衡」主張如出一轍。
國民黨籍台中市長胡志強,用內閣制精神反擊總統制衡國會說,他說,內閣制國家國會改選後,由多數黨組閣、掌握行政權,從來沒有發生所謂整碗捧去、失去制衡的問題;內閣制政府建構在多數民意基礎上施政穩定,沒有少數執政、多數在野的缺點。
政治人物、學者專家喜歡咬文嚼字,如果用接近庶民的觀點理解民主政治和換屆改選,本意就是「做得好,挑起來,做不好,放下來」,一個執政黨花八年把國家治理得失業率上升、自殺人數增加、經濟指標下跌、部會首長涉貪人數超高、四小龍排名退到末尾,做到這種地步還不肯放下來,還說要「行政制衡立法」,這還是天下為公嗎?
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所累積的經驗顯示,與議會搞鬥爭,或抱著六法全書欲制衡議會的縣市長,施政績效不會好,也多半沒有好下場。總統還在競選階段,參選人就想要制衡國會的最大黨,未來國事還堪聞問嗎?
操作選舉可以感性,但論述政治卻應該理性,摻雜個人情感的硬拗,會讓人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