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花的大部分都是冤枉錢,與其花掉一堆錢,不如省下一筆錢,結了婚小倆口經濟寬一點,蜜月質感好一點,婚後的感情才會甜一點。
一位朋友最近訂婚,除了少不了的忙碌之外,從他臉上看不到一絲絲的喜悅與幸福,反倒是平時工作的幹練與沈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滿嘴的「煩死了」。
請個象徵性的媒婆
真的,煩死了!他老兄本來是一直主張直接結婚,反正交往已經六、七年了,感情穩定之外,經濟也挺OK的,沒想到女方硬是要先訂婚,否則不成體統。
這位老兄向來做事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接受後,沒想到女方竟然又體貼地提出,只要結婚前一週辦訂婚就可以了啦。
前一個禮拜?那意味著什麼?又有何意義呢?為了老婆,硬著頭皮,壓著脾氣就接受了,只是後面接踵而來的事兒,讓他陷入省思……
先要請個象徵性的媒婆,當成說客去提親,兼談判。聘金多少?嫁妝多少?要幾小件?要幾大件?要幾台車?要開幾桌?要幾點來?要幾點走?要多少大餅?要多少小餅?要……要……要……難怪他要說,煩不煩呀!到底訂婚有啥好處?誰發明的?可不可以別那麼囉唆?
訂婚需要一堆條件與籌碼,往往一段良緣就在這一場訂婚過程中,因著雙方長輩的某些堅持,讓男女雙方心存芥蒂,甚至種下婚後不滿的情緒。
訂婚在現代社會中,充其量是形式大於實質,面子多過感情,這都是中國人為自己布的局,心境多少來自於不甘心,不甘心啥?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在潑出去前,先回收一點。
長輩的某些堅持
不甘心女兒養大就被人娶走,總得付些「前期保管費」!這種心境出自不捨,卻演變成嫁女論價值。
訂婚如果雙方都夠OPEN,不太在乎禮數或計較錢數,那就很Happy囉!雙方擇日訂婚,可以在海邊,可以在渡假別墅,更可以在KTV邀請雙方至親好友同樂,賓主盡歡,實在沒必要再搞一缸子繁文縟節,傳統又拘謹,尤其是為了女方面子要做足,非得在結婚前擺出像樣的訂婚宴,那就太不實際了。
不要搬出老規矩
曾有位朋友訂婚,女方告知他老爸,因為習俗的關係,男方只能準備一桌,但女方現場卻是席開三十五桌,搞得他老爹竟然在訂婚宴上公然宣佈,小倆口結婚當天,僅提供女方一桌「禮尚往來」
現場有點難堪,到現在兩家人還是老死不相往來,何苦來哉,畢竟感情是小倆口的事,上一代就別太多意見,上上代就更不要搬出老規矩。
更何況,為啥一定要將訂婚歸女方,結婚算男方呢?難道不是同一碼事兒嗎?說穿了,多半也是為了「錢」!
訂婚都在花錢,而且大部分都是冤枉錢,與其花掉一堆錢,不如省下一筆錢,讓結了婚小倆口的經濟寬一點,蜜月質感好一點,這樣,婚後感情才會甜一點。
喜歡一樣東西,先訂貨,喜歡一個人,先訂婚,這沒錯,但是在談到「訂金」時,恐怕會突然夢醒,不想被「釘」住,別因「訂婚」而「釘」壞了雙方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