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了履行對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的承諾,農委會漁業署長謝大文昨天證實,明年將強制四十一艘大目鮪漁船休漁或解體,全部損失不致超過百億元,國際形象難以彌補。對於漁業公會憂心的骨牌效應,他說,只有落實承諾,才有轉圜餘地。
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大砍我國的大目鮪配額,連接在十二月、明年二月召開的太平洋(WCPFC)、印度洋(IOTC)鮪類保育委員會是否跟進,引發漁業公會關注,一旦引發骨牌效應,我國在太平洋、印度洋作業的兩百多艘漁船將受波及。
謝大文說,唯有落實我國在ICCAT年會承諾明年減少大型鮪釣船、大西洋大目鮪漁船全面派駐觀察員、定期入港受檢、中小型漁船安裝監控系統、切斷權宜船作業支援的承諾,才可避免骨牌效應。
對於現有的權宜船,我方將與國際港口控制組織一起監控,只要是列在黑名單上的船,統統禁止入港;至於未來新造的船,須取得註冊國「已經拆除一艘」的證明,才能建造。
謝大文指出,目前我國在大西洋專補大目鮪的漁船共有七十六艘,明年只有十五艘可捕大目鮪、二十艘轉捕長鰭鮪,剩下的四十一艘將強制休漁或解體,休漁每船每年最高補貼一百八十萬元、解體船補貼一千八百萬元。他表示,台灣一年自三大洋捕獲的大目鮪近十萬噸,年產值一百九十多億元,此次會議刪減台灣大目鮪獲配額七成、共一萬零三百公噸,直接造成的漁獲營收損失約十九億兩千萬元,減船等造成的間接損失還在估算,但不致超過民間估算的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