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的故事】系列報導{20}藥命的一百年

阿達/輯 |2008.01.20
783觀看次
字級

到了1968年,改組的奧運醫藥委員會開始進行全面的藥物檢驗,新的興奮劑檢測可以輕易檢查出運動員是否服用安非他命。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使用這些藥物的運動員己明顯變少,正如英國奧林匹克協會主席阿瑟‧戈爾德所說,「只有那些粗心大意或沒頭腦的運動員,才會在興奮劑檢測時被抓住。」

但體育賽事畸型發展,興醫委會的檢測其實像是亡羊補牢;雖然為時未晚,但奮藥劑這個怪物早已擺脫人類控制,在奧運會上大行其道,運動員們也從未停止嘗試各種藥劑來提高能力。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現代5項的射擊比賽結束後,前17名運動員中竟有13人的藥劑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超過2/3的運動員都喀藥,這個結果讓奧委會根本不敢取消運動員的比賽資格。

除了運動員濫用藥物的情況普遍化,奧運醫學委員會遇到的最大難題,其實是激素類藥物與類固醇的使用,這類藥物早在60年代初就已被運動員廣泛使用。激素藥物的主要作用,能讓體力恢復速度、耐力和運動能力變強。這類藥物對女性的作用較男性更為明顯,長期服用會導致體毛增加、男性化特徵增強的情況;由於此藥物無法透過肝藏代謝,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險。

此外,70年代起,曾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用於軍事目的的血液興奮劑(血液回輸法)也在重大比賽中被使用。所謂血液興奮劑,就是運動員先從自己身上抽出一部分血液保存起來,等到比賽快到了再注射回體內,以便增加紅血球的數量,讓它能把更多氧氣輸送到肌肉,從而提高運動能力。

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後,這些技巧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據當時的美國奧委會透露,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自行車比賽的美國自行車隊中,至少有7名運動員在賽前進行血液回輸法,而且其中4名還獲得了獎牌。不久之後,國際奧委會宣布禁止使用血液興奮劑。

由於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體壇盛會,奧運會興奮劑檢測中的陽性反應案例,自然會受到新聞媒體超乎尋常的報導。世界體壇最大的興奮劑醜聞案,是加拿大著名短跑運動員本‧約翰遜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因藥檢陽性而被取消金牌。這一事件之所以嚴重,就因為它發生在奧運比賽裡。(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