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臣死後都有「謚」。謚號沒有明文規定哪種最高,從《史記‧謚法解》來看,「文正」最美。《謚法解》關於「文」、「正」這兩個字的定義為:「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內外賓服曰正」。
唐朝著名的文臣中,死後被謚為「文」的很多,如魏徵謚號為「文貞」,房玄齡謚號為「文昭」,姚崇謚號為「文獻」,狄仁傑謚號為「文惠」。
到了宋朝,「文」、「正」開始連起來用。宋朝大臣死後謚為「文正」的只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等五人。某些大臣行為有些疵病的,朝廷即使謚之為「文正」,往往也會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大臣夏竦死後,朝廷謚之為「文正」,遭到群臣反對後,夏竦被改謚為「文莊」。
元代時,最高統治者模仿漢人加謚的辦法以籠絡臣下,特別是漢族大臣。良相廉希憲(漢族)、劉秉忠(漢族)、耶律楚材及大臣趙良弼(漢族)死後都謚號「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