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選舉藍軍大勝後,各方預期台灣對中國大陸經貿政策將會逐漸開放,使台商資金回流,有助台灣經濟好轉,但身為台商的筆者認為,因台商目前處境進退維谷,恐會抵銷這種樂觀。
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是一旦一種環境模式長期穩定,往往就會形成群體性的錯覺,進而形成習慣性的依賴,但在市場競爭中,危機總是與企業如影隨形,危機也並非只是突然的衝撞與劇烈的變化,企業最大的危機是看不到危機,體會不到壓力的存在,看得到的現實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處在緩慢變化中還未察覺的潛伏危機。
中國已實施新勞工、稅務、環保等政策,台商製造業經營環境日益險峻,已不允許台商企業再像過去般,只重生產的粗放式經營,如果不能清醒把握大勢,並且主動及時順應環境變化適時轉型,台商有可能成為在溫水中逐漸安樂死的青蛙,台灣濟也會受到衝擊。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大陸加工廠習慣了供應每月八百元人民幣工資的內地民工,地方政府習慣從農民手中無償或低價取得土地,好像低廉的土地供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陸資企業更習慣了全世界最廉價的資金供應,銀行貸款可不斷借新債還舊債,上市融資可以長期不分紅,跨國公司享受中國招商引資三免五減半大幅稅收優惠。可是一旦中國政府上屋抽梯、公事公辦,反應不及的台商只有關門大吉,或到越南等國家另起爐灶。
筆者判斷,今年起中國商業環境和全球商業環境會拉平,現實不允許台商再像過去那樣,在一系列忽略的成本中經營,必須認真檢視過去被忽略的成本,重新測試支付這些成本後真實的競爭力。
管理學中有一個饒富意義的溫水煮青蛙預言,說的就是這種情形,中國的一連串改革措施是大勢所趨,台商要學會從這種政策溫水中逃生,不能做陷入「安樂死」的青蛙,如果能升格轉型成功,就有機會像鴻海一樣進入世界舞台,但如果因循忽視環境、能源及勞工成本的舊思路,逃到越南或其他國家也於事無補。
潭龍(蘇州/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