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台北報導】資深水利工程人許時雄最近出了一本書「水環境經營」,開宗明義談天與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萬物齊同,他用這本書交代四十年公職的水利工程經驗。退休後在各大學工程系講課,不外強調「人不勝天」,他說:「我們總是太依賴鋼筋水泥混凝土,用強硬的方式改變自然環境,以為人定勝天,其實錯了!我二十多年前就曾持相反意見,可惜不被接受。」
許時雄當過縣市工務局、水利局、河川局首長,參與過幾百條河流整治計畫,那時的計畫動輒一百年兩百年保固,看似一勞永逸的工程出了問題大多無從追訴,山河大地被下了鋼樁柱、糊了水泥塊,脫離了自然的秩序,不但無法美麗也無法流暢,當水土災難來臨時,就是他們反撲的時候。
退休後,他回母校成大講課,去淡江大學和北科大專題演講,都力倡「人不勝天」,主張一件工程的進行要將整體環境納入考量,尊重自然重視生態他近年投入著述,上月書終於上市。
許時雄希望他的理論可以啟發人們的新觀念,提升公共工程人文內涵,引領台灣邁向優質、永續的「水環境」。他前些年擔任環保社團的理事,捐錢出點子,現在活動力稍退,也還能接電話提供諮詢,教熱心人士和專業溝通,他覺得民間社團做公
共工程的監督,雖然很辛苦還是值得鼓勵。